如果一个国家的文科变得无用,文科生就业出路变窄,往往意味着出现了一些问题。

许多人以为文科没用,我觉得文理是难分伯仲的,文科的作用可能不像理科那么直观,但绝对不可缺少。在宏观上,文科还要强于理科。像二战时期德日船坚炮利,奈何入了魔道。所谓文以载道,理以制器,你说文有没有用。



再举几个例子。

一是哲学。哲学似乎是一个遥远而深邃的词汇。只有复杂晦涩的理论,以及无尽的思考。

实际上,哲学是非常有意义的学科。它是对世界万物规律的抽象总结,是对智慧的无尽追求。人类在哲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许多学科。数学就是其中之一,数学现在是独立学科。但它的形成与发展与哲学关系紧密,曾长期被视为哲学的一部分,作为探索世界本质的工具。

比如地圆说,有人以为“地圆说”是哲学家的凭空想象,实则其发展贯穿了思辨、观测与实践的互动。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6世纪)通过哲学和美学观念提出地球是球形的;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结合哲学、逻辑推论与经验证据支持地球是球体;公元前3世纪哲学家埃拉托斯特尼首次通过科学方法测量地球周长,将哲学假设转化为可量化验证的科学问题。



又如著名的保安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乍看是高深、费解又脱离生活的。认真接触哲学后会发现,哲学其实并不与生活脱离,反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保安三问有标准答案吗,并没有。所以哲学并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不断追问来帮助人类。于是通过哲学追问,人类诞生了数学、美学、逻辑学等等哲学工具,直到许多个世纪以后,这些学科才逐渐独立出来。

哲学的核心是系统性反思和批判性思考,试图回答那些无法仅通过经验科学或数学逻辑完全解答的问题。但是哲学必须关注时代,把握时代。哲学必须要关注生活世界,必须倾听生活世界的呼声。如果做不到,哲学就成了无根之水,无本之木。



二是历史学,本应是通过史料考证与解释,研究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脉络,来总结优劣,为当下和未来提供参考。

古代文史不分家,古人学习文史,本来就是为了帮助治国理政;其次是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观点,发出自己的声音;再不济,也能为民请愿,造福一方乡亲。

但如果只知道一头扎进故纸堆里,研究一些无关痛痒的细节,那就成了考据学。

考据学的全盛时期在清代,这是一门研究古籍的学问,不能说完全没用,但确实没多大用。用章太炎、梁启超等人的话说,是一门“了无益处”、“究复何用”的学问。

清代考据学盛行有其时代原因,由于文字狱盛行,清朝文人从事考据学是为了逃避文字狱的迫害而躲入故纸堆中,这是近现代诸多学者的共同观点。孟森就说:“乾隆以来多朴学,知人论世之文,易触时忌,一概不敢从事,移其心力,毕注於经学,毕注於名物训诂之考订,所成就亦超出前儒之上。”

清代考据大家层出不穷,一个也无法为现实服务。当文人都去穷钻古籍,或是只能去研究那些早已没落或行将没落的东西,历史学也失去了出路。

然而,由于中高考改革导向,中小学教材中文言文的数量却在不断增加。

2017年到2022年,小学阶段文言文占比提升幅度400%+,初中阶段提升幅度33%-66%,高中阶段提升414%。再看更具体的数据,高中阶段原人教版必修教材中文言文约 14篇。2019年起篇目增至 72篇(含选择性必修),选材从从《论语》《孟子》到《史记》《资治通鉴》,涵盖经史子集核心经典。

大家也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学过文言文数量的多少,我觉得并不与文化自信直接挂钩。相反,学校里花了大量时间阅读背诵的文言文,成年后还记得几篇,对我们的就业和生活又有什么帮助,应该是很清楚的。



三是文学。文学就更不用说了,若是语言艺术(诗歌、小说、戏剧等)停滞不前,文科无用便变得更为具象化。

这方面我有一些发言权,我上学时还能读到不少精彩的历史和现实题材小说,现在统统不见了。如今现实题材小说几乎难以出版,历史题材也受诸多限制。于是作者们只能写些古今穿越、玄幻修仙之类的网文,写作面严重受限,人多粥少,收入更是跌到了惨不忍睹。

当然,并不局限于这个方面,如果影视行业烂片横行、出版行业每况愈下、对外交流空间压缩,文学专业出现倒退是理所当然的事。

而文科是解释、分析、批判和沟通的专业,当这几方面的需求出现萎缩,自然会出现文科无用,文科生就业困难的情形。



所以,如果一个国家文科变得无用,那么这个国家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一个时代文科变得无用,那么这个时代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