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成都市推进新时代城市文明建设九大行动启动以来,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统筹协调,充分整合市级部门资源,联动23个区(市)县,坚持为民、惠民、靠民,突出共建、共治、共享,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全面提升市民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城市文明可见、可听、可感,“文明成都 温暖你我”更加深入人心。

01

聚焦科学治堵

“堵点变通途”感受城市温度

开门治堵、科学治堵,成都通过“微改造”、“微手术”、广宣传等服务机制,将“精准治堵”与“科技赋能”深度结合,努力实现全城路网的“舒筋活血”,让市民在“堵点变通途”中感受城市温度。


蜀都大道双桂路与汇源北路交叉口作为中心城区重要交通节点,曾因高峰平均车速仅9.2公里/小时被列为市级重点堵点。成都交警创新采用“车道功能重构+信号配时智能优化”组合措施,有效解决左转车辆积压问题,早高峰路口左转通行效率提升至每小时增加800辆。

作为连接市区与双流区、新津区的主要通道,佳灵路与中环路交叉路口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拥堵。通过对路口地面标识标线重新规划,以“微改造”增强路口蓄车能力,增加一个红绿灯周期的车辆通过数量,效果立竿见影。


为提升道路整体通行效率,成都进一步优化调整公交专用道的启用时间,目前已完成所有79条公交车道配套交安设施改造,并联动高德地图、百度地图,根据公交车道启用时间,实时推送导航提醒,帮助市民通行更顺畅。


为破解医院周边交通困局,成都交警全面推进“一院一策”交通治理方案。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边交通优化为例,通过实施 “分区抵离、分点上下” 交通组织优化方案,实现无停车需求的送医车辆(出租车、网约车、送医)和有停车需求的就医车辆(私家车)通行路线及乘客上客点与下客点的有效分离,交通顺畅度明显提升,让“生命通道”真正畅通无阻。到2025年底前,成都将完成21家长期存在拥堵和停车难医院的交通治理。

未来两个月,成都演唱会、话剧、舞台剧、音乐剧陆续上新。如何解决“逢演必堵”症结?以东安湖体育公园为例,通过新增一处主道出辅道临时出口,并在进城方向新增一处辅道进主道临时入口这台“小手术”来破解。现场还会通过蜀都大道东一段路侧的3块显示屏信息指引、交警现场疏导等手段,更好地缓解演出日的拥堵情况。

02

推动人居环境“净优亮美”

城市治理尽显“绣花功夫”

街道里巷既是城市的“里子”,也关乎城市的“面子”。成都在城市治理上下足“绣花功夫”,以精雕细琢、精管细理的耐心,推动人居环境“净优亮美”。


锦江区创新推行“轮值监督员”制度,由商户每周轮值,负责监督环境卫生和市容秩序,提升街区精细化管理。在锦江区南府街,花店老板张向方带头示范,每日清扫并劝导周边商户。该区同步推进“门前五包”责任制,每周开展道路深度清洁,重点整治春熙路商圈及22条背街小巷环境。

温江区柳城街道在老旧院落连片改造中,以“破墙融心”为核心,以“亲邻协商”为切入点,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顺利促成6个院子实现拆墙并院。

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新都区桂湖街道新桥村钟家院子热闹非凡,崭新 “露营草坪” 上,村民们放声高歌、围炉煮茶、品尝蒸笼宴。新桥村发动居民巧用 “小修小补” 的 “微更新”,在 “金边银角” 做文章,让 “边角料” 重焕生机。村民张庆谈及变化,满脸幸福,“家门口就能休闲,太巴适!”


在简阳市石桥街道中心广场,一场 “绿色行动・分类有我” 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吸引了数百名居民参与。活动以“普法+游戏”的形式,把垃圾分类知识嵌入转盘答题、纠错挑战等趣味互动游戏,让居民在欢笑中轻松学会垃圾分类新技能。


龙泉驿区龙泉街道魏家街社区以改善社区环境问题为切入点,依托社区儿童观察团和骨干居民,带动更多居民开展“环境微更新·共绘社区形象墙”和“环境微治理·共建环保家园”活动,以活动为纽带串联起居民爱护家园、美化家园的共同行动,齐心协力将社区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03

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市教育局、市新闻出版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城管委等七部门持续推进校园周边综合治理行动,进一步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氛围。


市城管委联合属地镇街与校园安保力量,重点整治违规占道经营、乱倒污水、非法广告张贴等现象,严查如违规用煤气罐占道经营等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全市中小学校周边开展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专项检查,以“网红”和“新奇特”玩具为主要对象,重点清理整顿校园周边食品经营单位、儿童和学生用品商铺。

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总队通过部门联合检查、“一码检查”和“双随机”等方式对全市中小学周边文化市场和出版物市场领域经营企业进行现场核查,依法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市公安局送法进校园,加强“学生欺凌防治”宣传,强化未成年人法治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营造积极向上的法治校园文化。

针对学校周边上下学时的交通情况,成都交警实施“一校一策”精细化管理,通过“动态信号调控+交通微循环”组合策略,缓解校园周边“定时拥堵”。


以成华区嘉祥外国语学校为例,该校上下学高峰时段交通压力突出,仙桂路一度拥堵严重,影响二仙桥北路等周边道路通行。交警部门经实地调研后,对该路段实施限时单行道管理,形成“脉动式”有序循环。这一举措不仅优化了区域交通秩序,更让接送学生的家长不再为“行”与“停”的矛盾所困扰。

以文明之美,塑造文明之城

在精细化治理细节

与街头巷尾的温度中

精神文明建设已深度融入

城市发展脉络

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来源:成都发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