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是大运河沿线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而2023年开园的园博园是沧州216公里大运河文化带的一颗“明珠”。
它诞生于河北第六届(沧州)园博会,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沧州找到了大型场馆在活动结束后有效利用的门路,通过深度研学、非遗传承等创新举措,和周边工业遗址、大运河游船等结合起来,让园博园持续热闹,正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
如今,这个承载园林盛会的空间,已升级为城市的"文化会客厅",融入城市发展的“肌理”,实现文化传承与民生服务的双重价值。
沧州园博园上演无人机表演,空中出现哪吒的身影。 沧州市委宣传部 供图
5月12日,沧州大运河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罗静雅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介绍,希望园博园后续利用能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帮助年轻人认识家乡,认识沧州。
当天,沧州市委宣传部、澎湃新闻合办的“河海狮城 文武沧州”全国重点网络媒体和网络达人沧州行活动正式启动,来自全国的媒体记者、网络达人和澎湃新闻调研团一起走进沧州园博园,探寻园林旅游活化的沧州实践。
一站看千年文化和千里非遗
2023年,沧州承办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13个城市展园串联起河北大地的历史文脉与地域特点。
穿城而过的大运河成为园博会的一大特色。大运河自北向南,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市。汇聚沿河八省市非遗精华的国内规模最大运河非遗馆“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也在2023年和园博园同步开馆,这是大运河沿线唯一以非遗为主题的国家级展馆。走进馆内,移步换景间,一幅流动的非遗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非遗馆内北京展区,一件名为《船乘大运》的景泰蓝作品吸引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其船帆由运河流经的8省(市)的代表花卉组成,寓意着8省(市)璀璨文化的共同传承。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以运河两岸的非遗展示为主题。 沧州市委宣传部 供图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讲解员刘浩介绍,千百年来,穿梭往来的船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繁荣发展,而“船乘”与“传承”的巧妙谐音,则隐喻着一代代运河人、一艘艘运河船对文化的传承之功。
走进天津展区,两侧走廊是泥人张的店铺和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店铺,正中间摆放着重点展品《天津三岔河口》,35个泥塑人物和与之对应的场景,再现天津三岔河口百业兴旺的繁荣场面。
进入河北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沧州的标志性文物——沧州铁狮子,其周围环绕着一个个武术雕塑,尽显“武术之乡”的千年武脉。
“这一得名其实与大运河有着密切的关系。”刘浩介绍,沧州地处南北水旱交通要冲,是京、津、冀、鲁、豫商品流通必经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也是官府巨富走镖要道,故沧州保镖行业极为兴盛,各业相争,必握高强武技才可立足。相传清代镖行有个规矩,叫“镖不喊沧”,说的是过去南来北往的镖车,只要是经过沧州,就必须扯下镖旗,停喊镖号,悄悄经过,表示对沧州的尊敬。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沧州铁狮子和武术雕像。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此外,衡水内画、磁州窑、胜芳灯会、河北梆子等非遗项目,一一向游客们展现了燕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山东展区,山东快书、泰山皮影戏等非遗项目,在方寸舞台间,娓娓道来齐鲁文化长廊故事。而位于江苏展区的苏绣作品《千里运河非遗大观长卷》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观察。据刘浩介绍,这是由16名绣娘每天工作15个小时,历时4个月完成,描绘的就是运河流经8个省市的代表性建筑景观,以及41项非遗项目。
八省市展区风格迥异,各展风韵,有的大气庄重,有的侠义雄浑,而有的温婉柔静。一条大运河纵跨南北,孕育了多元共生的地域文化,更催生了百花齐放的非遗瑰宝。
正如馆内尾厅的光影长河设计,脚底是投影出的河流,一个个非遗随着光影移动,它们如朵朵浪花,最终汇聚成一条生生不息的“文脉之河”。
5月12日,网络名人“风吟天下”参观这座非遗馆后表示,大运河非遗展示馆以“流动”的理念诠释文化传承——历史从未静止,非遗亦在创新中焕发新生,这座展馆不仅是承载文化的“容器”,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深度研学“园林+大运河+非遗”
如今,一件件非遗展品正在“走出”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展示柜,走进研学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24年9月,沧州园博园迎来首批研学团队,标志着园区运营模式迎来新突破。沧州大运河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罗静雅对澎湃新闻介绍,针对工作日客流量相对不足的情况,重点开发了研学旅游产品,这既是对园区资源的深度利用,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推广深度研学,吸引众多文化爱好者。 沧州市委宣传部 供图
罗静雅说,在园博园的研学实践中,学生们将近距离体验沧州舞狮、杂技和武术的魅力;还能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剪纸、体验木版年画,缝制香囊等,全方位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希望可以帮助年轻一代可以重新认识家乡。”罗静雅称,在项目筹备阶段的调研中发现,不少沧州本地学生们在校内鲜有机会接触具有沧州特色的杂技、武术等非遗项目。如今,沉浸式研学模式已初见成效。据罗静雅透露,今年4月,接待研学人数达5000余人。
在2023年举行的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期间,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此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曾表示,“当文物被真正用起来,才能更好地保护好它,“活化是将遗产资源转化为包括旅游产品在内的现代功能,而又不影响遗产的保护传承。”
沧州园博园在夜晚举办打铁花表演。 沧州市委宣传部 供图
如今,研学模式的创新引入,为园博园闭幕后的后续利用注入新活力。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在保留原有13个城市展园景观基础上,增添了文化互动元素。
据园博园讲解员李晶晶进一步介绍称,以沧趣园为例,这里新增了沧州武术文化体验区,苗刀非遗传承人会不定期开设传习课程;承德园推出烙画创作体验,让游客市民可以感受"以火为墨"的传统技艺;石家庄园则邀请非遗旗袍大师现场展示制作工艺……
移步换景间,一场有效的文化浸润正在悄然达成。“期望打造的不仅是一个园林景观,更是一个‘可游可赏可体验’的文化空间。”罗静雅说道。春夏之交的园博园,已成为沧州市民休闲娱乐的新场域。漫步的老者,推着婴儿车的夫妇,带着宠物嬉戏的少年……这个曾经承载园林盛会的空间,已自然融入城市发展的“肌理”。
沧州园博园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沧州市委宣传部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