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的习水乡村,庭院错落有致,道路整洁通畅,污水处理设施有序运转。这份焕然一新的乡村图景,源自习水全面落实“两清两改两治理”要求,创新实施的“四定提四力”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今年以来,习水通过定任务、定方式、定内容、定责任的系统化机制,全面提升统筹力、内生力、执行力、保障力,走出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径。目前,全县已累计清理乱堆乱放13780处,完成改厕项目212个,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65.7%,多项指标位居遵义全市前列。

分类施策整治 全域攻坚破题

走进寨坝镇习源村,曾经脏乱的村道沟渠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道路。这一变化得益于铺设的污水管网,它们如同“地下动脉”,将村民家中的生活污水统一收集,输送至新建的污水处理站,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守护乡村水环境。

“以前夏天污水到处流,现在环境整洁后还办起农家乐。”习源村村民赵大爷介绍,现在污水有了去处,环境干净整洁,村里还凭借优美的生态办起农家乐,住起来舒心多了。

这只是习水人居环境系统性整治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习水县构建“分类推进+全域覆盖”的三级整治体系,将全县209个村(居)划分为三类,推动“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开展,对1940处残垣断壁采取“拆除复垦+修缮改造”分类整治。目前全县已完成180处整治,1136个村民组实现“一村一策”治理。

三动参与机制 激发全民参与

“没想到整理自家院子还能拿奖!”习水县温水镇娄底村村民冉婕在“最美庭院”评选中获奖,她坦言,自从打造了美丽庭院,每天就好像生活在花园里,心情格外舒畅。

为提升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内生力,习水县探索“宣传发动+示范带动+政策撬动”群众参与机制:组织村级三支力量开展逐户宣传发动,召开群众会3400余场,覆盖26万余人次;开展“最美庭院”“卫生家庭”评选,选树典型328户。同时,习水还创新“激励+奖补”政策,设立专项奖补资金6300万元,通过“项目投一点、政策补一点、农户出一点”模式,引导群众投入人居环境整治。

数据显示,改厕项目中,群众自筹资金占比57%,改圈项目群众出资比例达62.5%。县妇联开展“四净”家庭创建活动,培训群众400余人次,评选卫生示范户328户。这种“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模式,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

压实责任链条 构建闭环管理

“每个整治点都有责任牌,进度还会每周更新。”在习水县马临街道沔山村试点现场,“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推进专班组长罗成的手机里存着整治清单。

今年以来,习水县委县政府将“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建立县领导包乡镇、部门包村、干部包组的责任包保体系。

县农业农村部门统筹推进改厕改圈,县水务部门主抓污水处理,县住建部门督导垃圾清运……多部门联动形成整治合力。截至目前,已有8个试点村成为全县第一批“两清两改两治理”试点村,为全县整治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从“环境美”到“发展美”,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习水县通过“四定提四力”工作机制,探索出一条人居环境整治的新路径。随着6300万元专项资金持续投入,到2027年全县将实现二、三类村(居)整治全覆盖,一幅美丽乡村新图景正在习水大地徐徐展开。(罗利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