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2月的一天,贵州黄平县郊外的一个橘林里,传来了两个人的窃窃私语声。
“到了遵义后,我们要把李德给“轰”下来。”躺在担架上的一个人说道。
另一个人赶紧接着说:“这次变动,还是应该有步骤,有准备。”
担架上的人点了点头:“当然,还是要你出面,和重要的军队干部打招呼。”
“我看,还是要老毛上,他打仗有办法,比我们之中的谁都有办法。”另一个说。
这两个窃窃私语的人,可都是红军的大官,他们一个是中革军委副主席王稼祥,一个是中央书记处书记张闻天。
而两人口中的“老毛”,指的正是毛主席。
多年以后,毛主席谈到遵义会议时,他感慨的说:“遵义会议,是王稼祥同志投了关键一票。”
而毛主席对王稼祥之所以有如此的评价,正是因为王稼祥,一手促成了遵义会议的召开。
所以,对于王稼祥这位老战友,毛主席从来都没有忘记,那么,王稼祥是如何促成遵义会议了呢?
王稼祥是安徽人,早些年间曾在苏联留学,深造,在此期间,他与王明等人结下了友谊,回国后,他自然也被认为是王明的人。
不过,真正的王稼祥,其实谁的人都不是,如果非要说的话,那么,他应该是真理那边的人。
1931年,王稼祥初到中央苏区,来了不久,他就发现了一个规律,凡是按照王明的指示做的事,基本都是适得其反,而如果按照毛主席的方法做,那可就是事半功倍,因此,对于毛主席,王稼祥充满了好感。
随着中央苏区的几次“反围剿”,王稼祥也真正的认识到,恐怕按照王明指示做的李德,博古等人,并非是红军最佳的指挥人,而毛主席才是真正掌握真理的人。
所以在“宁都会议”上,王稼祥第一个举起了反对的手,认为不应该剥夺毛主席对红军的指挥权,可那个时候,王稼祥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
不过,王稼祥的举措,倒是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因为这件事,王稼祥与毛主席之间交往多了,两人也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1934年长征时,王稼祥因为负伤,被博古建议留在苏区,毛主席得知后据理力争,终于说服了博古,李德等人,王稼祥顺利的踏上了长征路。
湘江战役,中央红军损失一大半的革命力量,王稼祥躺在担架上,气的浑身发抖,他的内心进一步的认识到了,红军没有毛主席的指挥,是不行的。
所以,王稼祥开始思考,如何能促成毛主席在红军中的领导,思来想去,王稼祥找到了第一个可以一同商量的伙伴,他就是张闻天。
在苏联留学时,王稼祥与张闻天是同学,是战友,两人关系很好,除此之外,王稼祥也知道,张闻天是个追求真理的人。
因此,当部队来到黄平县的一个橘林中时,王稼祥迫不及待的撤走了身边的警卫员,只和张闻天待在了树林中。
王稼祥率先开口道:“对了,我们最终的落脚点在哪?中央能不能确定一个目标?”
张闻天摇摇头:“恐怕不行。”
王稼祥:“不能让他们继续下去了,一定要从根本上一次性解决问题。”
张闻天是个聪明人,他明白了王稼祥的试探,他轻轻开口道:“你是说换领导?”
王稼祥看张闻天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就摊牌道:“是的。”
张闻天听后选择了沉默,王稼祥并未催促,他知道张闻天需要思考,直到好大一会儿,张闻天继续问道:“是全面,还是仅从军事上解决问题?”
王稼祥话还是和之前一样言简意赅:“全面,政治和军事是不好分割的,一旦分割,就会有后遗症,还是要全面解决。”
张闻天这时已经做出了选择:“我看,我们尽快要把老毛推出来,老毛打仗行。”
眼看张闻天说出了自己心中的话,王稼祥立刻给予了肯定:“那是自然,一定要老毛上。”
既然两人意见一致,他们也不再多说,事后,王稼祥接连找到了周恩来,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等诸人。
当王稼祥和他们说起要毛主席重新出来指挥红军时,几人都表示了支持。
红军进入通道县后,毛主席建议部队向贵州进发,后经强渡乌江,中央红军一举占领遵义,眼看时机已经成熟,王稼祥当即提出了召开“遵义会议”的建议,并表示,要彻底的解决中央红军目前所遇到的问题。
“遵义会议”如期召开,这次会议上,确定了毛主席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而对于建议召开这次会议的王稼祥,毛主席始终都无法忘记。
新中国成立,王稼祥多次身居要职,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表明,王稼祥确实是对革命事业,做出了突出性的贡献。
后来毛主席常对人说:“王稼祥是最早就支持我的,遵义会议上没有他不行,他投了关键的一票。”
毛主席所说“王稼祥最早支持自己”指的就是在1932年的宁都会议上,王稼祥是唯一一位支持他的人,毛主席从来都没有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