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过去了,华语乐坛的月亮依然高挂,照亮无数人心中的夜晚。1995年5月8日,邓丽君在泰国清迈猝逝,享年42岁。这位被台媒称为温柔婉约的“军中情人”,与世长辞,留下无数未竟的歌声与思念。而那场史无前例的告别式, 超过20万人涌入台北市立第一殡仪馆,最终她长眠于金宝山的筠园。

邓丽君9岁开始演出,11岁参加电台歌唱比赛,以一曲〈访英台〉夺冠,14岁录制唱片。1969年,她为中视连续剧《晶晶》主唱主题曲,迅速风靡全台。1974年前往日本发展,凭藉〈空港〉获得新人奖,并于香港举行多场演唱会。后期她长住泰国。

1981年,她曾在台湾展开为期一个月的劳军活动,为军中将士演唱,当时的台湾社会民间普遍称她为“军中情人”。邓丽君虽有“永远的情人”之称,但感情生活始终未有结果。

1979年,在美国留学时,曾与成龙交往,两人后来和平分手并保持友好关系。1982年,她与一位马来西亚富商论及婚嫁,最后因故取消。1991年,公开法国男友保罗,并宣布半退休,隔年底推出最后一张专辑。1994年,参加华视庆祝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所举办的“永远的黄埔”晚会,为最后一次在台湾之公开演出,隔年便传出她于泰国因气喘病发过世的消息。



1995年5月11日,邓丽君的遗体由泰国运返台湾,当时的“新闻局”局长胡志强与演艺圈亲友前往接机。5月28日举行公祭告别式,当日清晨便有大批民众涌入台北市立第一殡仪馆。有人手持鲜花、相片、磁带,有人身穿黑衣,更有歌迷从外县市搭乘夜车北上,只为“亲自送她最后一程”。

这场自发性的群众吊唁活动,至今在华语演艺圈仍是罕见的现象。即便后来有不少艺人逝世,从规模与社会反应来看,仍无人能与之相比。在中国大陆,她的录音带成为许多人私下珍藏的声音。邓丽君成为少数能在两岸三地同时引发共鸣的文化符号。当她猝逝的消息传来,不同地域的人都觉得失去了某种连结。

以下为台湾《民生报》1995年5月29日的报道:

一抔黄土,无数清泪,纵横七零年代到九零年代,穿越全球华人世界的歌唱巨星邓丽君,昨天下午两点钟,遗体安厝在台北县金山乡金宝山墓园,从此与天地长眠。

数百各国媒体蜂拥采访记实,成千幽兰灵堂吐香,上万民众分别在殡仪馆与墓园两地送行,邓丽君昨天的告别式,备极哀荣。邓丽君生前受歌迷们的厚爱,身后党政军人士、艺人歌手纷往悼念,中国歌坛前无古人。

为了再见心目中的偶像最后一面,昨天凌晨三点起,台北市民权东路第一殡仪馆景行厅外,已有民众陆续开始排队。丧礼在清晨七点四十五分首先进行家祭,由邓丽君的大哥邓长安主祭,宣读一篇“祭妹文”,家祭简单隆重。

随后举行追悼会,李登辉特颁“艺苑扬芬”挽额,府方资政郝柏村第一位上香致祭,其后是防务部门负责人蒋仲苓、台湾省长宋楚瑜。行政部门负责人连战八点五十五分抵达,他神情肃穆地手持花圈向邓丽君灵前致哀后离去。



公祭仪式于九点开始,由治丧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宋楚瑜担任主祭,宋楚瑜以鲜花、素果,与包括联合报系创办人王惕吾等治丧委员共同祭拜。司仪何日升在静肃的气氛中恭读祭文,巨星殒落,同感惊悼。

治丧委员公祭后,在邓丽君最后歌词遗作“星愿”歌声中,灵堂开放给各界团体与民众瞻仰邓丽君遗容,等候多时的民众鱼贯入内,但由于人数众多,门外长龙一路蜿蜒到民权东路上,一度引起小骚动。印制的三千本邓丽君怀念画册,一索而空,甚至动粗。

台北市长陈水扁昨天参加了大殓仪式。大殓的覆旗仪式,昨天包括陆海空三军,及联勤总部,均派代表谒灵,由三军挑选的官兵抬棺,进入灵车,结束邓丽君告别式。

昨天不少演艺界人士到场送邓丽君走完最后一程,包括不少邓丽君早年同期歌手青山、孔兰薰、金燕、于璇、王彩丽等人,也有后辈歌手王靖雯、周子寒、王中平,也有来自香港的老友何莉莉、黄沾、岑建勋、钟镇涛,还有影坛人士陆小芬,广播人陈凯伦等。

但是,邓丽君的“亲密爱人”保罗.史蒂芬,昨天一天均未露面,于昨晚六点五十五分搭机离台赴港。邓丽君是在本月八日因气喘病猝逝于泰国清迈,对万千歌迷来说,就像邓丽君生前所唱:“Goodbye my love我的爱人再见”,别了,小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