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块地界的事,你别管了。”父亲放下碗筷,表情凝重。
“可是明明是我们家的地啊!”我不甘心地说。
母亲轻叹一口气:“有些事,不是对错那么简单...”
“二叔会帮我们吗?”我小心翼翼地问。
父亲的眼神一下子变得锐利:“别提他!十五年了,那个人跟我们家已经没有任何关系。”
谁能想到,就在我们绝望之际,门外会响起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
01
我从小在老家的农村长大,那是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小村庄,夏天蝉鸣不断,冬天炊烟袅袅。
小时候的记忆里,父亲和二叔的关系很好,他们是村里有名的兄弟俩,一个稳重,一个热情,互补得刚刚好。
父亲性格内敛,做事总是三思而后行,村里人有什么难事都爱找他拿主意。
二叔则不同,他性格直爽,笑起来憨厚爽朗,见了谁都能聊上几句,是村里人缘最好的那一个。
小时候,我最喜欢去二叔家玩,因为二叔总会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掏出糖果和小玩具给我。
“来,小侄子,看叔给你带了什么好东西!”每次二叔那标志性的开场白一出,我就知道有好事了。
二叔虽然没有子女,但对我格外疼爱,常说我就像他亲生的一样,这话每次都能引来父亲的微笑。
有一次,我在学校被同学欺负,鼻青脸肿地回了家,父亲皱着眉头询问情况,正准备去学校理论。
二叔却先一步骑着自行车,带着我杀到了学校,当着老师的面给那个欺负我的同学上了一课。
“咱们家的孩子,谁也别想欺负!”当时二叔拍着胸脯说的这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候,我们一家人常常聚在一起吃饭,二叔会带着自己腌制的咸菜,父亲则会准备一壶自家酿的米酒。
每逢节假日,我们两家人总要一起去祭拜祖先,然后在老家的大院子里摆上一桌丰盛的饭菜。
二叔和父亲坐在一起喝酒,有时候一杯接一杯,直到夜深人静,两人都醉醺醺的还在说笑。
那时候,我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我十二岁那年,爷爷去世了。
爷爷的离世对我们家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尤其是对父亲和二叔来说,他们一下子像是老了十岁。
按照农村的传统,爷爷去世后,家产需要在子女间分配,这就是所谓的“分家”。
分家这事在农村是大事,几乎每个家庭都要经历,但也往往是亲情撕裂的开端。
爷爷留下了老宅子、几亩地和一些积蓄,这些都需要在父亲和二叔之间公平分配。
表面上看,分家进行得很顺利,村里的长辈们来做见证,一切按照规矩来。
但我注意到,分家那天,父亲的眉头始终紧锁,而二叔的脸色也不太好看。
分完家的当晚,我隐约听到父母在房间里压低声音争执,母亲似乎在劝父亲什么。
“你这么做值得吗?他会理解吗?”母亲的话语中带着无奈和心疼。
父亲只是沉默,那种沉默比任何言语都要沉重,仿佛压着千钧重担。
分家后不久,二叔就搬到了县城,开了一家小杂货店,从此再也没回过老家。
每当我问起二叔什么时候回来,父亲总是沉默,母亲则会岔开话题。
“分家是每个家庭都要经历的事,不要多问。”母亲总是这样敷衍我。
但我知道,一定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否则为什么原本亲如一人的兄弟,突然形同陌路?
村里的人时常在背后议论这事,但每次看到我,他们就会戛然而止,然后用同情的眼神看着我。
我曾经偷偷翻出分家的文书想找答案,但那些纸上的文字对当时的我来说太过深奥。
爷爷的忌日,我们一家人去坟前祭拜,二叔却从未出现过,这让我更加困惑。
“二叔为什么不来给爷爷上坟?”我天真地问道,换来的只是父亲更加阴沉的脸色。
随着时间流逝,二叔的身影在我记忆中渐渐模糊,但那段突然断裂的亲情,却在我心中留下了疑惑的种子。
02
时光荏苒,我上了高中,又考上了大学,但每逢假期回家,总会想起小时候的事。
有一次放假回老家,我在村口遇到了王大爷,他喝了点酒,拍着我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你爸和你二叔,唉,可惜了。”
我追问他到底怎么回事,王大爷却摆摆手走开了,留下我一个人站在夕阳下,满腹疑惑。
上了大学后,我经常去县城采购生活用品,有几次在二叔的杂货店前徘徊,却不敢进去。
终于有一次,我鼓起勇气推开了那扇门,二叔一眼就认出了我,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欣喜。
“长高了,长高了,都快认不出来了。”二叔上下打量着我,语气中满是亲切,但又带着一丝生疏。
简单的寒暄后,二叔问起我的学业,但只字不提父亲,仿佛那个人在他的世界里已经不存在了。
我想试探性地问问当年的事,但二叔的表情一下子变得复杂,随即岔开了话题。
那次见面后,我偶尔会去二叔的店里坐坐,但我们的谈话永远避开了家庭和父亲。
从母亲那里,我得知二叔的生意做得不错,还开了第二家店,生活上比以前宽裕了很多。
每逢春节,我都会建议父亲去看看二叔,或者邀请二叔回家吃顿团圆饭,但父亲总是沉默拒绝。
“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别提了。”这是父亲唯一的回应,语气中透着不容置疑。
母亲告诉我,分家后父亲变了很多,话变少了,笑容也少了,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岁。
我上大学的时候,家里办升学宴,母亲提议要不要通知二叔,父亲直接摔了筷子离开了饭桌。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兄弟间的隔阂已经深到了无法跨越的地步。
大学四年,我尝试过多次修复父亲和二叔的关系,但都以失败告终。
毕业后,我本可以留在城市发展,但看着父母日渐老去的身影,我决定回到老家,在附近的镇上找了份工作。
回到老家的生活平静而规律,每天早出晚归,周末帮父母料理家务和农活。
父亲年纪大了,身体每况愈下,特别是腰腿不好,干重活时常要歇息。
母亲的眼睛也不太好,要带着老花镜才能看清东西,但他们始终拒绝搬到镇上和我同住。
“这是祖宅,住了大半辈子,哪也不去。”父亲固执地说,眼神中带着对土地的依恋。
平静的日子在一个春天被打破了,隔壁的王家开始大兴土木,准备翻新他们的老宅。
起初,我们并不在意,毕竟邻居翻新房子是常事,父亲还特意送了一条烟表示祝贺。
王家老爷子已经去世多年,现在当家的是他的小儿子王强,据说在镇上混得不错。
工程进行了几天后,父亲在院子里忙活时,突然叫我过去,指着新砌的围墙说:“不对劲。”
我顺着父亲手指的方向看去,发现王家的新围墙似乎比原来的位置向我们这边挪了将近一米。
“这不是占了我们家的地吗?”我疑惑地问,父亲点了点头,眉头紧锁。
第二天一早,父亲拄着拐杖去找王强理论,我担心他吃亏,也跟了过去。
王强正在指挥工人干活,看到父亲来了,脸上堆起笑容:“老张,一大早有什么事啊?”
父亲直接指着新围墙说:“这围墙占了我家的地,得改回去。”
王强的笑容一下子僵在脸上,随即变得有些不耐烦:“老张,你记错了吧,这地界一直是这样的。”
父亲坚持自己的看法,说围墙明显向我们家这边挪了,要求他们停工重新丈量。
王强的态度开始变得强硬:“老张,我看你是年纪大了记性不好,这地界从我爷爷辈就是这样的。”
父亲气得脸色发白,指着王强说:“你爷爷在世的时候,我们两家和睦相处,从没有过争地的事。”
王强冷笑一声:“没证据的事别乱说,你要是有地契,拿出来看看!”
父亲被气得浑身发抖,我赶紧扶着他回家,心里对王家的行为十分愤怒。
回家后,父亲翻箱倒柜找出当年的地契和分家文书,打算再去找王强理论。
03
第二天,父亲带着地契再次找到王强,我和母亲担心他吃亏,也一同前往。
王强看了地契,不屑地撇撇嘴:“这都多少年前的老东西了,现在还有效吗?”
说着,他拿出一份看似官方的文件,上面盖着红章:“看看这个,这是前几年土地重新丈量的结果。”
文件上显示,我家和王家的地界确实是现在围墙所在的位置,但我总觉得这文件有蹊跷。
母亲提出要去村委会评理,王强满不在乎地说:“去就去,我怕什么。”
村委会主任吴大伯听了双方的说法,看了两边的文件,露出为难的表情。
“这事儿年代久远,证据又不充分,实在不好判断。”吴大伯的态度明显有些偏向王家。
后来我才知道,王强的儿子在镇上当了小干部,跟吴大伯的侄子是同事,难怪他态度暧昧。
从村委会回来的路上,父亲一言不发,但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愤怒和无奈。
到家后,父亲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望着那堵正在建设的围墙,眼神中满是悲凉。
“那是祖宗留下的地,一寸都不能丢。”父亲低声说,声音里带着执拗。
第二天,父亲又去工地阻止施工,结果被王家请来的几个小伙子拦在外面。
“老张,别自找麻烦了,这事儿已经定了。”王强仿佛胜券在握,语气中满是轻蔑。
父亲气得脸色铁青,一时间说不出话来,只能在几个年轻人的“护送”下离开。
那天晚上,父亲突然感到胸闷气短,母亲吓得直哭,我赶紧把他送到镇医院。
医生说是血压升高导致的轻微中风,需要住院观察几天,还强调不能再受刺激。
父亲躺在病床上,握着我的手,声音微弱:“那地,不能丢...”
我点点头,安慰父亲好好养病,地的事我会处理,心里却不知该如何是好。
父亲住院期间,王家的工程进展很快,围墙已经砌到了一人多高。
我去工地找王强交涉,希望等父亲出院后,大家坐下来好好商量。
王强却不耐烦地摆手:“工程已经开始了,不可能停,也不可能改。”
“这明明是我家的地,你们怎么能这样?”我有些激动地说。
王强冷笑一声:“有本事你去告,不过我提醒你,我儿子在镇上工作,认识不少人。”
这番话带着明显的威胁意味,让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村委会的态度那么暧昧。
我找了几位和我家交好的邻居作证,但他们都表示地界的事年代久远,记不清了。
有的邻居私下里告诉我:“王家现在发达了,人多势众,别去招惹他们。”
母亲也劝我算了,说地不地的都是小事,父亲的身体才是大事。
但我知道,对父亲来说,那块地承载着太多的情感和记忆,绝不是简单的财产那么简单。
我咨询了镇上的一位律师,他告诉我,这类纠纷需要更多证据,而且诉讼周期可能很长。
“最好的办法是私下和解,否则即使告赢了,邻里之间也会结下梁子。”律师如是说。
我又去找了村里的几位老人,希望他们能记得当年的地界,但老人们年纪大了,记忆都很模糊。
有位老人提到,可能老村长知道,因为当年分地他参与过,但老村长早已搬去和子女同住了。
我找到老村长家的地址,跑了几十公里路去拜访,老人家记忆还算清晰,但因为年事已高,不愿出面作证。
“我这把老骨头,经不起折腾了。”老村长拍着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
几番周折下来,我几乎陷入绝境,眼看着王家的围墙一天天升高,我们家的地就要被永久侵占。
父亲出院后,看到围墙的进展,整个人都萎靡了,常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发呆。
“算了吧,别为这事操心了。”母亲劝道,但父亲固执地摇头。
“不是地的事,是原则问题。”父亲的声音虽轻,但字字铿锵。
工程进行到最后阶段,围墙已经完成,只差最后的粉刷和装饰了。
我们家仿佛陷入了一种无力的等待中,等待着这场不公正的事情画上句号。
就在我几乎要放弃希望的时候,命运却给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
04
那是工程即将完工的前一天晚上,外面下着小雨,我们一家人默默地吃着晚饭。
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沉闷的氛围。
“谁啊,这么晚了。”母亲放下碗筷,皱着眉头问道。
我起身去开门,雨水的气息扑面而来,门外站着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
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滑下,但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二叔!
“二叔?”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十多年不见,他的头发已经花白,脸上也多了几道皱纹。
二叔点点头,眼神复杂地望着屋内:“你爸在家吗?”
听到动静,父亲和母亲也来到了门口,当父亲看到二叔的那一刻,整个人愣在了原地。
时间仿佛凝固了,兄弟俩就那样隔着门槛对视着,谁也没有先开口。
母亲反应过来,赶紧招呼二叔进屋:“快进来吧,外面下雨了。”
二叔迈进门槛,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目光扫过屋内,最后落在了窗外若隐若现的新围墙上。
而他接下来突然的一句话,令我们都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