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农村的老物件儿可真是有意思,那些年代的痕迹里藏着咱们的乡愁记忆。如今城市化大潮席卷,这些老物件儿正悄悄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它们带着岁月的温度,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漂亮三部曲



那个年代想打扮漂亮可不像现在随便刷个抖音就有教程。漂亮三部曲这本宝贝可是八十年代姑娘们的美容圣经,我家姐姐藏得比金子还紧。

三块五一本,省吃俭用大半个月才买得起,从梳头步骤到着装搭配,再到各种场合的妆容,事无巨细都写得明明白白。

我还记得姐姐照着书上学盘发,头发支棱了一圈愣是找不出哪步出了错,急得直跺脚。

如今的美妆博主一个比一个花样多,但那本书里的朴素审美和认真劲儿,却是再也找不回来了

老毛衣针



俺家老太太的百宝箱里,这两根老毛衣针可是头等宝贝,用了几十年还亮堂堂的。

冬天来临前,老太太总会掏出这对宝贝,一边唠家常一边手上飞针走线。针尖儿翻飞间就是一件暖和的毛衣,跟变魔术似的。

那个年代买件毛衣要七八块,可是一家老小谁没有三五件啊,全靠这两根针解决。

我小时候经常看老太太织毛衣,嘴里还念叨着口诀:上针下针,一上一下,上针打棒,下针打花。现在想来那不仅是织毛衣,简直就是在编织整个家的温暖

手摇干衣机



这玩意儿确实是个稀罕物,特别是北方冬天没地儿晾衣服的时候简直是救星

我爷爷家那台手摇干衣机,是七十年代花了三十多块大洋从供销社买的,放在屋后的小棚子里专门用来处理冬天洗的衣服。

使用方法可有讲究了:把湿衣服卷成圆筒状,塞进两个滚轮之间,然后使劲儿摇把手,水就顺着滚轮流到下面的盘子里。

那吱嘎吱嘎的声音现在想来都觉得亲切,三两下就能把衣服里的水分挤出大半,剩下的往炉子边一挂,不出半天就干了

老油梆子



俺们村老一辈人管这个叫打油的家伙,外地人可能都不知道这叫啥,反正是榨油坊的标配。

老油梆子是古法压榨植物油的重要工具,一头是木锤状,敲打时发出梆梆的声响,所以叫油梆子。

我爷爷年轻时在油坊干过活,说起这活计来头头是道。先把菜籽或花生碾碎,然后用草绳一圈圈缠好,摞成高高的一摞,用老油梆子不停敲打挤压。

那压出来的第一道油叫香油,专门留着过年炒菜用,香得很呐!村里现在基本都用电动榨油机了,这老物件儿如今只能在博物馆里看见了。

打绳工具



这个在我们老家叫绳车子,是农村自制各种绳索的神器,没有它庄稼人干不了活。

打绳工具不显眼,但是手艺可不简单。我爷爷家那个是祖传的,木头都盘出包浆了,那叫一个润滑。

使用时需要三个人配合:一个人操作绳车子,一个人控制原料,还有一个人负责引导成型。麻绳、草绳、棉绳,各种不同用途的绳子都能打出来。

那个年代一尺绳子要五分钱,自己打不仅省钱还结实。如今塑料绳子满大街都是,一块钱能买一大捆,可那手工打出来的绳子韧劲儿却再也找不到了

铜挂灯



见过这个的娃娃绝对都四五十岁了。我家那盏铜挂灯是姥爷当年结婚时的陪嫁,一直挂在堂屋正中。

那时一盏好的铜灯要两块多,家家户户都舍不得天天点,只有过年过节或者来客人才挂出来。

灯身全是纯铜打造,下面是油盏,上面是罩子,中间引出一根灯芯。点燃后光线柔和,能照亮一大片地方。

姥爷说,以前选媳妇看三点:会做饭、会洗衣、会添灯油。添灯油可是个技术活,油多了溢出来浪费,少了没一会儿就灭了。

那灯身上的花纹磕碰都不曾有,擦得锃亮,如今成了我家的传家宝。

这几样老物件儿友友们还认得几个?说实话我自己都只亲眼见过仨,剩下的还是从老人们的故事里拼凑出来的记忆碎片,你家还有哪些宝贝还在用着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