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绕湖湖绕山,高楼突起湖山间”。放眼南粤大地,自然风光与现代建筑相互交织,绘就美美与共的城乡融合发展画卷。
近年来,在“百千万工程”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如火如荼的推进浪潮中,一支来自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的核心骨干企业——中铁十七局集团(广州)建设有限公司立足广州、辐射华南,以“百千万工程”和“绿美黄埔”为实践舞台,通过党建引领、政企联动、技术创新,打造了一批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的标杆项目,用一座座精品工程、一项项创新实践,在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镌刻下新时代建设者的奋斗足迹。
Part . 1
铁军精神
扛起“百千万工程”的央企担当
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奋斗史:1952年组建铁道兵第七师,1984年兵改工后参建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2001年9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名称变更为“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在“向南发展”战略部署下,于广州黄埔区成立全资子公司中铁十七局集团(广州)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十七局广州建设公司)。
作为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在华南地区成立的实体子公司之一,扎根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是中铁十七局广州建设公司布局华南的战略支点。该公司主要负责广州及周边建筑市场的经营承揽、在建项目监管以及基础项目投资建设,目前已深耕广州黄埔、南沙、清远、江门、珠海、潮州等地,年施工能力超30亿元,2023年被评定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
扎根岭南热土,情系广东发展。2022年,广东“百千万工程”“绿美广东”的号角响彻南粤大地,中铁十七局广州建设公司作为属地央企,充分发挥社会责任担当,主动请缨,以“党建+”模式激活动能,通过“政治引领、需求对接、资源聚合”三维发力,即以党组织为纽带,贯通政企协作,精准转化政策为民生工程;以基层党组织为桥梁,创新响应机制,实现工程与民意同频;以国企党建优势,统筹资源整合,系统推进基建升级与环境整治,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党建引领+政企协同”新范式。
在潮州市饶平县,73个惠民项目让老区焕发新活力;在广州市黄埔区,美化6000平方米赤膊房,擦亮美丽乡村底色。从道路拓宽到古建修缮,从环境整治到生态修复,如今,在“百千万工程”的号角声中,在“绿美黄埔”的建设路上,中铁十七局广州建设公司传承铁军精神,以匠心书写着担当有为的“时代答卷”。
Part . 2
匠心筑城
打造城乡融合的“饶平样板”
夏日的饶平,国道G355沿线绿意葱茏,三饶古镇斑驳城墙披彩焕新,“茶山云海”水墨墙流淌千年茶韵,“布马腾龙”彩绘跃动非遗活力。道韵楼与里秀楼化身活态博物馆,鹅卵石巷串联土楼群,斑驳墙垣镌刻客家人“耕读传家”史诗。
G355国道风貌
饶平的这番变化,正是中铁十七局广州建设公司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缩影。该公司聚焦“基础设施薄弱、环境治理滞后、文化资源闲置”三大城乡融合梗阻,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支点,以系统性思维整合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开发、环境整治与民生保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从“基础整治”向“功能提质”升级,让曾经“脏乱差”的乡镇蜕变为生态宜居、产城融合的活力之地。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铁十七局广州建设公司以优化交通网络、升级人居环境为抓手,推动全域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及村庄绿化工程落地,根治“脏乱差”痼疾,塑造“一村一景”生态格局,实现人居环境从“整治”到“宜居”的质变。老旧小区改造采用“连片改造”模式,统筹9个社区资源,联动建筑修缮、功能优化与基层治理,推动老旧社区从“基础修补”迈向“功能再生”,为城市有机更新提供样板。
文化旅游开发成为激活区域经济的关键引擎。中铁十七局广州建设公司深度挖掘客家文化资源,将三饶镇“里秀楼”等传统建筑活化利用为文旅地标,打造“文化展示+旅游体验”融合范例,串联乡村旅游资源,增强地域吸引力,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兴农”的城乡互动格局,实现“生态美”向“经济美”转化,带动居民增收。
三饶文旅休闲带旅游经典区
建设工程—客家土楼特色铺装
民生保障与长效治理同步推进。中铁十七局广州建设公司新建养老设施,填补县域服务短板,打造超2万平方米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同时创新“政府+企业+居民”协同机制,建立领导带班制与村民自治制度,巩固环境整治成果,形成可持续治理模式。目前,饶平县城乡差距持续缩小,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居民获得感、幸福感触手可及。
Part . 3
绿美焕新
创建生态优化的“黄埔标杆”
走进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道的贤江公园,高耸牌坊在阳光下泛着古朴光泽,古色古香的飞檐翘角与雕花窗棂相映成趣,百年古荔枝林形成绿美画卷……这是中铁十七局广州建设公司推进黄埔片区“百千万工程”和“绿美黄埔”建设结出累累硕果的真实写照。
修缮后的黄埔区永和街贤江公园
与饶平县“规划—建设—治理”路径不同,中铁十七局广州建设公司以区域综合发展为导向推动黄埔片区“百千万工程”项目,聚焦“央地协作+文化深耕”,组建党员突击队攻坚市政绿化及人居环境整治,系统性整合公园修缮与农房风貌提升两大板块,该项目通过“政企联动、生态共治”模式,实现居民满意度提升25%,形成“红色动能”驱动绿色发展的“黄埔标杆”。
其中,在农房风貌美化提升工程中,中铁十七局广州建设公司与长岭、联和等街道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对18栋农房实施个性化改造,外立面保留青砖坡顶的传统风貌,内部则引入新型保温材料和节能技术,实现“外观留乡愁、内里现代化”,该项目凭借显著成效获黄埔区住建局通报表扬,成为区域“百千万工程”示范标杆。在贤江公园修缮中,项目团队采用无损检测技术精准诊断牌坊、墙面老化问题,并将传统岭南建筑符号、民俗元素等巧妙融入公园的各个角落,使公园从“老旧公园”蜕变为“文化地标”。
值得一提的是,黄埔项目处处彰显了技术赋能与可持续发展。农房改造运用新型保温隔热材料与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使用环保材料与清洁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公园修缮则通过科学规划植被,新增绿化面积,提升公园的生态功能。
Part . 4
未来展望
擘画城乡融合的“壮美蓝图”
站在新起点,中铁十七局广州建设公司将以“百千万工程”与“绿美黄埔”为支点,以“存量提质+增量创新”双轮驱动体系,着力破解城乡融合发展系统性难题,推动工程实践从点状突破向全域升级转型。
在存量优化方面,强化已建项目长效运营,推广美丽乡村管护机制及老旧小区“政企民”共治模式,实现经验跨区域复制;在增量创新上,依托G355国道和三饶文旅带等廊道,布局城乡产业协同载体,推动物流、文旅资源向乡村梯度转移;全域融合路径方面,整合基建、生态与文化要素,打造城乡循环节点——如上饶镇停车场联动茂芝红色旅游资源,形成“文化+经济”双链互动,同时探索城中村与城郊乡村更新联动机制;技术赋能上,推广绿色建材、智慧管养等技术,提升设施全生命周期效能。
从铁轨到新城,中铁十七局广州建设公司以钢铁脊梁筑就城市崛起,以生态画笔绘就山水画卷。在南粤这片热土上,“铁军”故事仍在续写——以“百千万工程”“绿美黄埔”为笔,从“项目攻坚”到“全域提质”书写标杆范本,助力城乡高质量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文/陈小珊 陈鹏 王世煜
(本文图片由中铁十七局广州建设公司提供)
◎ 编审:刘丽莎
◎ 美编:杨榆洁
◎ 出品:广东建设报全媒体内容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