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专栏
周三 · 太空探索 | 周四 · 观测指南
周五 · 深空探索 | 周六 · 茶余星话 | 周日 · 视频天象
翻译:马啸然
校对:牧夫天文校对组
后期:胡永葳
责任编辑:王启儒
原文发布于 universetoday.com
艺术概念图展示了氨气沿着旋转吸积盘落向年轻恒星 Cepheus A HW2 的情景。这颗恒星的质量正在增长,最终质量将达到太阳的 12 倍。Credit: NSF/AUI/NSF NRAO/B. Saxton
银河系中最庞大的恒星其质量可达太阳的百倍,它们炽热、明亮、呈蓝色光,往往以超新星爆炸在生命终点谢幕。天体物理学家一直想弄清,这些“巨无霸”究竟如何长到如此规模,而答案可能就隐藏在一种家用化学物质中。
科学家常拿像 BAT99‑98 这样的超大质量恒星作例子——这颗沃尔夫–拉叶型(Wolf‑Rayet)恒星的质量超200倍太阳质量。但是按理论推算,当年轻原恒星的辐射压力向外“顶”到一定程度时,其生长应在大约 30 个太阳质量处被迫停止;而且大质量恒星的成长期本就比普通恒星短,这让谜团更加复杂。但事实上,某些恒星还是突破了这一“上限”,长成了质量惊人的庞然大物。
要理解大质量恒星如何超重,最大的难点在于它们所处的环境:由厚厚气体和尘埃遮蔽的区域。近日,研究团队利用甚大阵列射电望远镜(VLA)观测了 2300 光年外的造星区 Cepheus A 中的一颗年轻恒星 HW2。因为距离相对较近,Cepheus A 是研究恒星形成的理想“实验室”。
“Cepheus A 区域孕育着一颗极年轻的恒星 HW2,它距离我们仅次于另一颗同类天体,正成长为质量约12倍太阳质量的恒星。”研究中写道,“围绕 HW2 的环境长期争论焦点在于是否存在吸积盘;吸积盘的存在与否,是当前恒星形成理论的根基之一。”
当气体云坍缩形成原恒星时,会在其周围出现一个旋转盘状结构,即吸积盘。盘中的物质沿磁力线螺旋下落,被恒星吞噬,使其质量增加。然而,恒星风、喷流、辐射反压以及盘的碎裂等反馈机制都会抑制吸积。
上图为早期研究观测到的 HW2 双喷流。并非所有落向恒星的物质都会被吸收,一部分会以喷流的形式抛射出去。背景则是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区域影像。
Credit:Carrasco‑Gonzalez et.al/Bill Saxton, NRAO, AUI & NSF/STScI
对于动辄数十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来说,要想继续增重,必须依赖巨大的气体储库。这样的旋转盘有时直径可达一个秒差距(约 3.26 光年)。然而,半径几百天文单位(AU)的吸积盘内区,这才是它的本体。同黑洞的奇点一样,恰恰是这一区域,观测最为困难。
对于内盘如何助力大质量恒星成长,科学界仍无定论。形成如此巨星,需要极高的吸积率,也需要可观的气体储库;在这种条件下,盘的稳定性很容易被碎裂、伴星潮汐作用以及恒星剧烈反馈所破坏——理论与观测都暗示了这一点。
HW2 长期困扰天文学家,因为人们始终无法确定其吸积盘是否存在。此次研究聚焦于一种常见分子——氨(NH₃)。在地球上普普通通的氨气,却是星际云中的“利器”:其谱线既能做“温度计”,又需高密度才能被激发,因此可用来追踪吸积盘中的高密度气体,还能显示向恒星内落的运动。
氨分子的谱线在探测物质下坠运动时格外好用,因为它们会出现两个不对称峰值——蓝移峰和红移峰。研究中的示意图给出了直观解释:VLA 在距恒星 200天文单位内的明亮连续辐射区前方,捕捉到一股沿视线方向下落的 NH₃ 气柱;再往外,则映射到既以径向速度 (vr) 受重力向星体坠落、又以角向速度 (vφ) 低于开普勒速度旋转的氨气。与此同时,顺着系统角动量方向,还有电离原子气体被抛射:北侧为朝向观测者的蓝移气体,南侧则是远离观测者的红移气体。
利用地基天文台观测大质量恒星及其吸积盘原理图。
Credit: Sanna et al. 2025.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氨的多条跃迁线位于射电波段,能轻松穿透尘埃。VLA 的观测显示,HW2 周围分布着半径200–700天文单位的巨大氨环。团队在四个观测窗口累计 10 小时的时间后测得,气体落向 HW2 的速率约为每年 0.002倍太阳质量——这是已知最高的吸积率之一。
“我们的观测直接证明,大质量恒星可以通过吸积盘把自身‘喂’到数十个太阳质量,”Sanna 在新闻稿中说,“得益于 NSF‑VLA 无与伦比的灵敏度,我们才能在百余天文单位的尺度上解析这些细节,为揭示这一过程提供前所未有的洞察。”
研究团队还将观测结果与大质量恒星形成的数值模拟进行比对,二者高度一致。负责模拟的 André Oliva 教授补充道:“结果与理论预言几乎完全吻合:HW2 附近的氨气几乎在自由落体速度下坍缩,同时以次开普勒速度旋转——这是在重力与离心力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平衡。”
研究团队在吸积盘的结构中发现了不对称性和湍流迹象,这暗示外部气流——即所谓的“流线”(streamers)——正源源不断地将新鲜气体输送到吸积盘的某一侧。天文学家在其他恒星诞生区也观测到过这类流线,它们通过补给物质,可能在大质量恒星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这一发现终结了围绕 HW2 等巨恒星多年来的猜测,证明它们确实可以生成支撑自身快速增重的吸积盘。
————— END —————
『天文湿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众号:astronomycn
日平说
来源: Reddit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