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二年的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工地热火朝天,工人们挥汗如雨,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绝于耳。
"刘老师,陈毅元帅来了!"一个年轻助手急匆匆跑进临时搭建的工作棚。
刘开渠放下手中的雕刻刀,拍了拍沾满石粉的衣袖。这位中国现代雕塑的奠基人,此刻正肩负着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的重任。他快步走出工作棚。
"陈老总!"刘开渠小跑上前,伸出双手。
陈毅转过身来,握住刘开渠的手笑道:"辛苦啦!毛主席特意让我来看看工程进展。"
"应该的,应该的。"刘开渠擦了擦额头的汗,"我们正在赶制'南昌起义'这一块的浮雕,您给提提意见?"
陈毅点点头,目光转向那块已初具雏形的大型浮雕。画面中,一群革命军人高举步枪,神情坚毅。陈毅的目光在浮雕上逡巡,突然,他的眉头皱了起来,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
"这..."陈毅指着浮雕中央,脸色变得严肃:"不对,这不对劲。"
他直起身,对随行人员说:"快去把陈赓找来。"
工作人员匆匆离去。刘开渠心里咯噔一下,难道自己犯了什么重大错误?
01
一九四九年的北平,会议室里,毛泽东掐灭手中的香烟,环视在座的中央领导同志们。
"同志们,早在井冈山时期,我就想过要为革命烈士立一座碑。现在革命胜利了,这个愿望该实现了。"
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一片赞同声。朱德摘下军帽,露出花白的短发:"要得!从鸦片战争算起,这一百多年来牺牲的仁人志士,都该被后人铭记。"
"我提议就在北平建。"刘少奇推了推眼镜,"这里是未来的首都,意义重大。"
周恩来一直低头记录,这时突然抬头:"主席,我记得您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提过这个想法。现在时机成熟了,但选址要慎重。"
毛泽东点点头,又点起一支烟:"大家有什么建议?畅所欲言嘛。"
会场立刻活跃起来。董必武说,"商业区太嘈杂,纪念氛围不够。我看午门广场最好,那里是紫禁城的正门,有历史厚重感。"
林伯渠插话道:"午门是封建王朝处决犯人的地方,在那里立人民纪念碑,不太合适吧?"
争论越来越热烈,毛泽东却只是微笑听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几笔。周恩来注意到,主席的目光频频望向窗外某个方向。
"恩来,你有什么想法?"毛泽东突然问道。
周恩来站起身,走到窗前。从这个角度,可以远远望见天安门城楼的轮廓。"主席,各位同志,"他的声音有些激动,"我认为天安门广场最合适。"
会议室安静下来。周恩来转过身,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彩:"二十八年前,我和邓颖超就是在这里,参加五四运动。天安门见证了近代中国太多重大事件..."
"说得好!"毛泽东突然拍案而起。"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还有我们即将举行的开国大典,都在天安门。"他走到周恩来身边,也望向窗外,"这里连接着历史与未来。"
"就这么定了。"毛泽东一锤定音,"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正对故宫中轴线,象征人民的力量贯穿古今。"
02
会议结束后,周恩来特意留下毛泽东。"主席,关于碑文内容,我想听听您的指示。"
毛泽东吐出一个烟圈,沉思道:"碑文要体现历史的纵深感。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再到我们这二十八年的革命历程..."
"三个时间维度?"周恩来敏锐地捕捉到毛泽东的思路。
"对!"毛泽东眼睛一亮,"三年解放战争,三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抗争。"他顿了顿,"恩来,你来起草碑文吧。"
周恩来连忙摆手:"主席,您的文采众所周知,这碑文理应由您..."
毛泽东大笑:"我题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字就够了。其余的你来,你的书法比我强。"见周恩来还要推辞,毛泽东正色道:"这是命令。"
接下来的日子,周恩来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他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反复推敲碑文的每个字句。一天深夜,秘书送来茶水,发现总理正在纸上反复写着同一句话。
"总理,您已经写了二十多遍了。"秘书忍不住说。
周恩来摇摇头:"还不够。你看这个'垂'字,最后一笔总是力度不够。"他揉揉发酸的手腕,"这是要流传千古的文字,容不得半点马虎。"
秘书注意到,废纸篓里已经堆满了写废的宣纸,桌上的砚台墨水都快见底了。
第二天一早,历史学家范文澜被请到西花厅。周恩来指着草稿问:"范老,'三十年来'这个表述准确吗?从五四运动算起是三十年,但如果从辛亥革命算起就..."
范文澜扶正眼镜:"总理考虑得周到。确切地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应从五四运动开始计算。"
"那就这么定了。"周恩来又拿起毛笔,"还有'一八四零年'这个时间点,必须精确,这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就在周恩来全神贯注练习书法时,毛泽东突然来访。看到满屋的草稿,毛泽东笑道:"恩来,你这是要把《兰亭序》比下去啊!"
周恩来连忙起身:"主席见笑了。我总觉得笔力不够,写不出那种气势。"
毛泽东走到案前,拿起一张周恩来刚写好的作品,仔细端详:"好字!力透纸背,有颜筋柳骨。"他指着其中一个字,"不过这个'争'字,最后一笔可以再放开些。"
周恩来眼前一亮:"主席说得对!我这就重写。"
毛泽东按住他的手:"别急。写字和打仗一样,要讲究节奏。"他拿起毛笔,蘸满墨汁,"你看,这样运笔..."
两位领导人就这样在书案前切磋起来,不知不觉已到午饭时间。
一周后,当周恩来把最终确定的碑文送到毛泽东面前时,毛泽东不禁赞叹:"好!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革命气势。"他指着最后一段,"特别是这一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道出了百年抗争的真谛。"
周恩来却仍不放心:"主席,您看这个'永'字的结构..."
"完美无缺!"毛泽东大笑,"恩来啊,你这一手字,将来要值大价钱哩!"
周恩来正色道:"这是献给人民英雄的,不能用金钱衡量。"
毛泽东收敛笑容,郑重地点点头。他展开自己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与周恩来的碑文并排放在一起。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墨迹未干的宣纸上,那些力透纸背的笔画仿佛有了生命,在光影中跃动。
"就这样吧。"毛泽东轻声说,"让后世子孙都知道,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
03
一九四九年初秋的北平,金风送爽。中南海菊香书屋里,毛泽东正伏案批阅文件,案头堆满了各地送来的报告。秘书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将一封信放在最上面。
"主席,章士钊、朱启钤、叶恭绰三位先生联名来信,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议。"
毛泽东立即放下手中的毛笔,拆开信封。他读着读着,眉头渐渐舒展,最后竟拍案叫好:"妙啊!这三位老先生果然有见地!"
秘书好奇地探头:"主席,他们提了什么好建议?"
毛泽东指着信纸说:"你看,他们建议纪念碑要'形简意赅,庄而不奢',既不能太繁琐,失了庄严;也不能太简朴,显得寒酸。"他站起身,在屋里踱步,"更重要的是,他们提出纪念碑应该面向天安门,让英雄们永远见证着新中国的发展。"
说着,毛泽东回到桌前,提笔在信纸空白处写下批示:"彭真同志:章、朱、叶三位先生建议甚好,请邀他们参与讨论,虚心听取意见。"
放下笔,毛泽东对秘书说:"马上派人送给彭真同志。新中国的建设要集思广益,特别是这些饱学之士的意见,更要重视。"
三天后,北平市委会议室里茶香袅袅。彭真亲自为三位老先生斟茶:"三位前辈不吝赐教,我们感激不尽。"
章士钊捋着花白胡须:"彭真同志客气了。我们这些老朽,不过是尽点绵薄之力。"
朱启钤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叠图纸:"这是我收集的历代著名碑刻图样,供设计参考。"他指着其中一张,"特别是这座唐碑,造型古朴大气,值得借鉴。"
叶恭绰则拿出一个小木盒:"这是我珍藏的明代石雕残片,上面的纹饰线条流畅,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
彭真仔细端详着这些珍贵的资料,眼睛发亮:"太宝贵了!我们一定认真研究,融入设计。"
会议结束时,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为三位老先生的银发镀上一层金边。彭真一直送到大门口,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不禁感叹:"这就是新中国的气象啊,群策群力,共襄盛举。
04
转眼到了九月三十日,天安门广场上秋风飒飒。毛泽东穿着一身褪色的中山装,站在刚刚平整好的纪念碑地基前。周围站满了政协委员,人人手持一把系着红绸的小铁铲。
周恩来走到话筒前:"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奠基仪式。请毛主席为纪念碑奠基。"
广场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毛泽东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铁铲,神情肃穆。他弯下腰,郑重地铲起第一铲土,倒入奠基石坑中。
"这一铲土,"毛泽东直起身,声音有些哽咽,"献给所有为革命牺牲的同志们。"
紧接着,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依次上前奠基。轮到民主人士代表时,章士钊双手颤抖地接过铁铲,老泪纵横:"老朽何德何能,竟有幸为英雄们奠基..."
当所有委员都完成奠基后,天空突然放晴,一束阳光穿透云层,正好照在奠基石上。现场一片肃静,仿佛能听见历史的脚步声。
然而,随着工程推进,设计方案的争论却愈演愈烈。在一次专家讨论会上,两种意见针锋相对。
"应该参考苏联的方尖碑!"一位留苏归来的建筑师激动地说,"高大挺拔,象征革命精神直冲云霄!"
梁思成拍案而起:"荒唐!中国几千年建筑史,难道找不出合适的形制?非要学洋人?"
会场顿时分成两派,争论不休。正在这时,会议室门开了,毛泽东披着大衣走了进来。众人立刻安静下来。
"我听说这里很热闹嘛。"毛泽东笑着坐下,"继续讨论,我也听听。"
听完各方意见,毛泽东沉思片刻:"我赞成梁教授的意见。我们五千年的文明,难道连个纪念碑都设计不好?"他拿起铅笔,在纸上画了个简单的碑形,"我看,就采用传统碑的形式,但可以适当加高,显得更加雄伟。"
这个折中方案立刻获得多数人赞同。散会后,毛泽东叫住梁思成:"梁教授,你是建筑专家,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记住,要有中国气派!"
梁思成郑重地点头:"主席放心,我一定设计出一座让全国人民骄傲的纪念碑。"
05
时间飞逝,转眼到了一九五二年。浮雕制作正在紧张进行中。一天傍晚,陈毅视察工地时,突然在《胜利渡江》浮雕前停下脚步。
"不对头!"陈毅皱着眉头,指着浮雕上战士手中的武器,"这枪怎么是现在用的?渡江战役时我们哪有这么先进的装备?"
陪同的刘开渠一愣:"陈老总,我们是参考部队提供的武器模型..."
"胡闹!"陈毅少有的严肃起来,"历史岂能儿戏?渡江时我们用的主要是'三八大盖'和缴获的国民党武器。"他转身对随行人员说,"去把陈赓找来,他当时在前线,最清楚。"
不一会儿,陈赓风风火火地赶到。听完情况,他立刻指出几处错误:"这个机枪不对,应该是马克沁;这个冲锋枪也不对,渡江时我们只有少量斯登式..."
刘开渠额头冒汗:"我们马上修改!"
陈赓拍拍他的肩膀:"别紧张。这样,我明天派几个老战士来当模特,他们当年用的武器,军博里都有保存。"
第二天,几位参加过渡江战役的老兵带着当年的装备来到工地。刘开渠和雕塑师们认真记录每个细节,从枪械的型号到战士持枪的姿势,一一核对修正。
一个月后,修改完成的浮雕再次请陈毅过目。这次,陈毅满意地点头:"像那么回事了!这才是我记忆中的渡江战役。"
一九五八年五月一日,天安门广场红旗招展。人民英雄纪念碑揭幕仪式在朝阳中举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站在纪念碑前,身后是十万群众。
当红绸缓缓落下,露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时,广场上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阳光照在纪念碑上,那些栩栩如生的浮雕仿佛活了过来,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毛泽东凝视着纪念碑,轻声对身边的周恩来说:"恩来啊,这座碑不仅属于我们,更属于全世界的劳动人民。"
周恩来点点头,眼中泛着泪光:"英雄们可以安息了。他们为之奋斗的新中国,正在茁壮成长。"
远处,一群少先队员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向纪念碑献花。孩子们稚嫩的歌声随风飘来:"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在这歌声中,纪念碑巍然矗立,如同一部立体的史书,永远铭记着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献出生命的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