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鄂尔多斯高原阳光炽烈,位于城川镇珠和社区内蒙古珠和农牧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15000余平方米的白萝卜晾晒场上,晒架被码放得整整齐齐,刚清洗并腌制完毕的白萝卜条泛着玉色光泽,在北纬38°的紫外线下舒展身躯,咸香气息随着微风飘向毗邻的清洗车间。流水线上,工人们协作着将来自湖北的白萝卜推入喷淋区,高压水枪激起的水雾中,老匠人陈红达正弯腰检查萝卜缝隙的泥沙残留:“咱这萝卜要卖到潮汕地区做菜的,洗得不干净,砸的是草原人的口碑。”
南北接力,沙地良田与跨区轮作的“季节协奏曲”
在城川镇滴灌田与湖北大棚之间,一根白萝卜完成了跨越1500公里的“季节接力”。城川镇年均150天无霜期的限制,被“北种南补、轮茬错峰”的智慧破解:春夏时节,2万亩沙地白萝卜在北纬38°的充足日照中积累糖分;秋冬以及初春之际,湖北优质产区的“接力萝卜”通过冷链直抵厂房。新投产的10条智能清洗线日均“消化”100吨萝卜,经老匠人的传统工艺腌制晾晒,最终化作日产20吨左右皮嫩肉脆的萝卜干,成为潮汕等地区菜市场的“抢手产品”。
这种跨区域协同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更改写了农牧民的增收轨迹。在城川镇白萝卜种植基地,巴彦希泊日嘎查牧民斯庆一边接着滴灌带灌头一边笑着说道:“我们家200亩地今年流转给企业用来种植白萝卜,不仅能拿到土地流转费,还能在种植基地打工赚钱,又不耽误自己养殖牛羊,收入比以前翻了番。”像她一样的农牧户,在城川镇还有很多。
双链驱动,集体增收与农户致富的“利益共同体”
在巴彦希里嘎查的公示栏上,“2024年集体经济白萝卜晾晒场分红5万元”的红榜与晾晒场上的萝卜干交相辉映。通过“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模式,巴彦希里嘎查和巴彦希泊日嘎查两个嘎查除村集体每年固定增收外,还带动了农牧户增收致富。而在麻黄套村的15亩晾晒厂更创下“三个一”效益:300万元投资建成的标准化晾晒棚,带动20名村民就业,村集体年增收3万元,白萝卜种植基地更是达到10000亩,实现“土地变股权、村民变工人”的身份蝶变。
“企业赚市场,农牧民得实惠。”鄂托克前旗珠和社区萝卜协会理事长、内蒙古珠和农牧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苗旭红翻开记账本,密密麻麻的数字记录着利益联结的深度:2025年珠和社区周边白萝卜种植15000亩,每亩租金1000元左右,仅这一项就带动周边土地流转户年增收入1500万元;种植基地预计雇工30人,务工工资108万,2024年累计向农户发放土地租金180万元、务工工资320万元,相当于为30个务工家庭年均增收3.6万元……
全链升级: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的“融合新范式”
在珠和社区东一公里,190亩白萝卜全产业链园区的建设工地上,打桩机的轰鸣与晾晒场上的锤击声交织成产业升级的协奏曲。总投资6000万元的项目将配备10条装备智能清洗线、保鲜库34门等先进设施,实现从“田间清洗”到“预制菜腌制晾干”的全流程管控;更令人期待的是“三产融合”新图景,在城川镇人民政府办公室的规划图上,城川镇“农文旅”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项目吸人眼球,骨干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预制菜、农畜产品交易市场的“红色+绿色”产业融合发展,古商贸通道驿站、沙生植物园实现“农牧+文旅+康养”引领融合示范……
产业协同效应持续迸发,“城川诚礼”共45件商标的注册公告的陆续发布,部分嘎查村(社区)与企业合作开发的预制酱菜、萝卜半成品菜等10余款预制菜即将面市,2025年,仅白萝卜特色种植一项,全镇白萝卜产业产值预计突破1.8亿元,带动500余户农牧民户均年增收2.6万元,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从黄土高原的沙地到长江流域的菜园,从草原晾晒场到潮汕餐桌,一根白萝卜的“旅行”,串起了蒙鄂协作的共富路,更见证着“小特产”向“大产业”的跃迁。当传统工艺遇见现代科技,当土地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这根扎根北纬38°的“黄金萝卜”,正成为乡村振兴答卷上最生动的注脚。(沈千)
来源:鄂尔多斯市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