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都已经立夏了,为啥还这么冷?“这可能是最近最常听到的感叹及疑问。往年立夏的时候都已经穿短袖了,但今年很多地方的小伙伴还在穿厚外套,有的地方甚至还要穿棉袄,像小编这里,晚上的气温还是个位数,睡觉还要盖厚棉被。
今年立夏除了气温低之外,雨水也很频繁。像南方很多地方从5月3日以来,雨就没停过,而且根据天气预报的预测,这两天我国还会迎来大范围的雨水天气,局部还会出现暴雨、大暴雨,个别地方还会出现五月飞雪的情况。
这种阴雨连绵的天气,让很多人怀疑是不是梅雨季节到了。当然这并不是,但今年的梅雨季节确实特殊,是10年一遇的最早梅雨,那今年具体哪天入梅?又哪天出梅?今年的夏天雨水会很多吗?我们一起来具体看看。
什么梅雨?
“梅雨”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那“梅雨”是什么意思呢?每年大约在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台湾地区,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天气,因为这时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所以被称为“黄梅雨”,唐代柳宗元的诗中就有"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的描述。
此外,由于长时间的阴雨天气,空气中的湿度比较大,衣物等会很容易出现发霉的现象,因此“梅雨”也被叫做“霉雨”,《本草纲目》中就有"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的详细记载。
今年哪天入梅?哪天出梅?
古人根据长期的观察,对入梅和出梅的时间进行了总结,因为我国古时使用的是干支纪年法,梅雨又是气候现象,所以入梅和出梅时间就主要与节气和干支纪日有关。一般来说,历书上多以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定为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定为出梅,《月令广义》中就明确指出:“芒种后逢丙入梅,小暑后逢未出梅”。
今年芒种交节在6月5日,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出现在6月6日,即乙巳年、壬午月、丙午日,所以今年入梅时间就在6月6日,也就是芒种节气的第二日。
出梅时间要看小暑,而今年小暑交节在7月7日,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是7月13日的癸未日,所以按照古时的历法,今年出梅时间大致即为7月13日。
为啥今年是10年一遇的最早梅雨季节?有啥说法?
入梅和出梅的时间与干支历有关,而干支历则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组合表示年、月、日、时,其中天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芒种交节时间在6月5日-7日,“丙”为十天干之一,而入梅因天干有十个的缘故,所以入梅时间一般是在6月5日到6月16日,按照古代历法,今年入梅时间6月6日是芒种的次日,这也是近10年来最早的一次了。
那“早入梅”有啥说法呢?我们看看老祖宗总结出的农谚都有啥说法:
“早梅雨不休,晚梅旱断伏”
意思是如果当年入梅的时间比较早,预示着黄梅雨期间的雨水比较多,哪怕出梅了降雨也偏多;而如果当年入梅的时间比较晚,那么雨水偏少,干旱少雨的天气可能会持续到三伏天。
”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
早梅雨开始时,北方冷空气仍较频繁,所以阴雨开始后气温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反映了早黄梅期间天气较为凉爽的特点。
在早梅雨年份,端午节前后可能就已经进入梅雨期。此时,北方冷空气仍较频繁,虽然已经到了端午节,理论上天气应该逐渐转暖,但由于冷空气的不时侵扰,导致阴雨开始后气温较低,甚至会有冷飕飕的感觉,所以人们会觉得还需要经历几次 “冻” 的过程,提醒人们在端午节后也不要过早地减少衣物,要注意保暖,以防感冒。
根据古时的历法,今年属于早入梅,预示着今年夏天雨水会比较频繁,气温也相对凉爽。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有了更为明确的入梅、出梅标准,人们已经很少用古历来计算具体日期了。但古历作为古时的经验智慧结晶,大家有兴趣的话可做下参考,同时也可以验证下古人的经验是否还适用于现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