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寒冬的云南山区,一具年轻的遗体被发现时,全身覆盖着白霜,右手紧握成扣动扳机的姿势,双眼怒目圆睁。直到战友含泪承诺“一定抓住毒贩”,他才终于合上双眼。

这名年仅25岁的警察,是新中国首位牺牲的缉毒烈士陈建军。他用24次卧底行动和生命的代价,撕开了毒贩的黑暗网络。



1962年建军节,陈建军出生于云南警察世家。父亲陈世富是当地受人尊敬的公安,家中挂满的荣誉锦旗,让陈建军从小便立志穿上警服。1983年,他通过激烈竞争,成为新中国首批缉毒警察中的一员。

然而,母亲得知儿子被分配到“金三角”边缘的砚山县平远街时,几乎崩溃——这里毒贩横行,连村民都敢公然持枪对抗警察。

为打入毒窝,陈建军彻底“黑化”:烫爆炸头、纹身、穿花衬衫、叼烟骂街,甚至当众调戏女孩。邻居们痛心疾首,妻子卿维维冲到警局哭诉要离婚,连父亲都被街坊逼着带他看“精神病”。只有老公安父亲看穿真相,面对质疑只说:“孩子大了,路让他自己走。”



卧底生涯如同行走于雷区。为取信毒贩,陈建军学会吸毒、赌博,甚至被迫吞下混有毒品的食物。一次与毒枭周荣云交锋时,对方突然将猪肉夹入他碗中——试探他伪装的“回族老板”身份。陈建军当即掀桌怒骂,吓得毒贩连连道歉,这才蒙混过关。

最惊险的是一次“广东调料商”任务。他假意购买冯育焕的毒品,却在交易现场抓起麻袋里的草果大喊:“我是来买八角的!”暗中传递信号。警方随即搜出藏在调料中的毒品,将毒贩一网打尽。

两年间,他缴获毒品超50公斤,荣立三等功,却因保密要求,在民间始终背负“堕落警察”的骂名。



1987年12月,陈建军第24次卧底行动瞄准大毒枭冯德国。本约定在珠琳镇交易,毒贩临时改到地形复杂的小波幺村。明知凶多吉少,他仍孤身赴约。当掏枪控制毒贩时,信号中断导致援兵未至。

逃亡的毒贩陶顺明从背后开枪击中其腹部,冯德国抡起木棍猛击其头部。濒死的陈建军仍试图开枪反击,最终被毒贩家属用石块活活砸死。战友赶到时,他的头骨碎裂、腹部嵌满铁砂,鲜血在零下气温中凝成冰晶,右手至死紧握配枪。

直到追悼会上,妻子才知丈夫是英雄。此前她因“丈夫堕落”备受歧视,连女儿都被同学嘲笑。



仅2022年,全国487名缉毒警牺牲,平均每天超过1人。他们中60%的墓碑无名,家人扫墓需深夜前往以免遭报复。

陈建军牺牲后,弟弟陈维国、陈维江继承遗志穿上警服,女儿陈益琳考入南京大学。在云南边境,新一代缉毒警仍用化名潜伏——他们可能是“赌徒”、是“瘾君子”,甚至“背弃信仰的叛徒”。今天,当我们享受岁月静好时,那群“不能露脸的人”仍在负重前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