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印巴冲突这样的“热点问题”,美方却表现得“毫不关心”,果然还是将战略的重心,放在了亚太地区。
今日,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克拉克表示,美军已经在亚太地区成立了两支“多域特遣部队”,按照计划,美军最终将凑齐足足5支这类部队。至于这样做的目的,克拉克也毫不掩饰,扬言要“应对与中国可能发生的冲突”。
美军多域特遣队概念新颖
多域特遣部队,成为美军针对亚太的“得力武器”
所谓“多域特遣部队”的概念倒是不新鲜,早在2017年就开始组建,集合了美军的各大兵种,除了传统的海陆空三军之外,还包括网络信息战、太空战、电子战等多个作战领域,简单来说就是要拼凑出一支“打破各军兵种之间界限”的“全能”部队。
在美军的构想里,这支部队要同时具备远程火力打击、防空支援等多个领域,掌握包括无人机、激光武器、堤丰系统、海马斯火箭炮、暗鹰高超音速导弹等一系列美军当前最尖端的装备,看着十分唬人。
那么,这支“花里胡哨”的部队将发挥什么作用呢?这还要从美方近年来在亚太面临的“窘境”来分析。
因为中方在南海、台海等关键区域构建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美军所谓的“岛链”早已名存实亡,解放军航母舰队自由出入已成为常态,让美方“心有不甘”。
借助演习美军将这些部队部署第一岛链
因此,美方的计划是让这支机动性极强的“全能部队”,在必要时部署于“第一岛链”关键节点(如关岛、日本、菲律宾等),以分这种布式作战模式,利用多域火力覆盖(如远程导弹、防空系统及太空信息支援),干扰中国对战略通道的控制能力。
哪怕在非战时状态,美军也将通过频繁地调动该部队参与演习,演练跨军种、跨国家的联合行动,这与美国“印太战略”中“强化联盟体系”的目标高度契合。
最后,凭借与“盟友”之间(如日本自卫队、澳大利亚国防军)等整合,美国既可分散自身作战风险,又能以“集体防御”名义,将盟友牢牢绑定在身边,简直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当然,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美方这种“一厢情愿”的计划,必然在执行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美方的计划将遇到现实阻力
美军新概念层出不穷,实际效能可能显著低于预期
美方可能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层出不穷的“新概念”之中,找到哪一个是真的有用的。
比如美国海军的“综合防空”概念、美国空军的“多域指挥控制”理念、美国陆军的“全域作战”概念,都与前文中提到的“多域特遣部队”有着一些相似之处,细看却又有不少区别,到底该在哪个方向投入成本,美方需要仔细斟酌。
此外,多域战的核心是跨域信息实时共享,但美军当前的系统架构存在兼容性障碍,例如,陆军“网络信息体系”(NIE)与海军的“联合全域指挥控制”(JADC2)平台尚未实现无缝衔接。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美军美军在联合军演中因系统不兼容,曾导致过频繁的实时情报传输失败。
更何况,亚太地区复杂的电磁环境和中东可不一样,美军的指挥系统真的搬到这里,能发挥几成实力还真不好说。
除了指挥系统的有效性不可靠之外,美军的这些特遣部队,还需要高度依赖前沿基地的长期支撑。
相比之下,美方作为“假想敌”的中国则具有多重优势:比如在后勤能力上,我们可依托本土基地对前线提供快速支援;在防御体系的构建上,中方已构建“海—空—天”一体化防御网络(如防空系统、反舰弹道导弹),可对美军的前沿部署点形成压制;
最后,美军还有一个巨大的成本问题需要面对,毕竟参考在红海冲突中,美军的消耗依旧惊人,短短几十天的冲突就砸进去了不计其数的弹药,还陆续搭进去三架F-18舰载机,以这种状态来妄言“威胁”中国,美方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美方的实力已经开始跟不上野心了
无法承受对华开战代价,才是美军“骑虎难下”的原因
其实前文中分析了这么多美军这支新部队的优势和劣势,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没有提到,那就是美方能否承受得起“对华开战”的风险?
最近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刚刚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会谈的起因是美方单方面挑起关税战,却没能保持住“强硬”的态度,多次主动希望能和中方谈一谈,这才有了这次会谈。
可见,无论是与中国“经济脱钩”的代价,还是被中国反制手段“卡脖子”的滋味,相信美方这段时间深有体会,这也意味着轻言“开战”,第一个撑不住的会是美国。
此外,在军事上美方针对亚太的一系列战略,其本质也是“威慑远大于实际”,这也就决定了真的面临冲突,这支被美方“寄予厚望”的精锐特遣队,很可能压根就不会介入其中。
美方承受不起“开战”的代价
归根结底,美方这个计划更大的价值,更多在于向其盟友传递“信心”,以及围绕美国陆军组建一套全新的体系,避免近年来美陆军被“边缘化”的风险。
但本质上,美方还是摆脱不了既要维持霸权,又难以承受失控风险的自相矛盾,长此以往只会自乱阵脚,凸显美国在亚太的战略焦虑。
不过,对于我们来说,这种“理论价值”大于“实战意义”的新概念,倒是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毕竟这种能够提高打击效率,实现“信火一体”的想法,还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