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与欧盟纪念建交50周年之际,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为双方建立更深入、更有意义的伙伴关系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最近双方的善意姿态表明,过去几年间因信任缺失、外部压力和经济摩擦而蒙上阴影的中欧关系正在解冻。这种新的合作势头不仅预示着中欧实现互惠互利,也为日益分裂的世界带来了稳定力量。
从历史上看,中国与欧盟并没有直接的核心利益冲突。尽管在治理模式上存在差异,但双方的经济和文化交往一直蓬勃发展。
然而,政治压力——尤其是来自美国的压力——扰乱了中欧关系的自然进程。欧洲对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实施禁令、加强对中国投资审查、限制高科技合作,以及限制中国学生进入尖端科学领域学习,这些都表明欧盟是迫于外部压力而采取谨慎态度,并非出于双方自然产生的矛盾。
不过,随着唐纳德·特朗普在美国政治舞台上重新崛起以及推行美国优先政策,欧盟再次意识到战略自主的重要性。欧洲领导人开始意识到,有必要实现伙伴关系的多样化,重新平衡外交政策,并以更加平等和独立的条件与中国交往。
欧盟与中国的共同之处远比人们通常所认识到的要多。双方都是多边主义、气候行动和全球经济稳定的坚定支持者。双方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冲突,都认识到全球经济互联互通的益处。
第一是经济协同。中国与欧盟在经济上具有互补性。中国的工业实力与欧盟成熟的技术和金融为双方开展合作奠定了基础。例如,尽管存在贸易摩擦,但仍有数千家德国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比亚迪和蔚来在德国市场的不断增长也为欧洲陷入困境的汽车业注入了生机。
第二是绿色转型与气候合作。双方都是绿色转型的全球领导者。中国在太阳能电池板生产、电池技术和电动汽车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欧盟在环境监管和绿色金融领域一直走在前列。双方在清洁能源、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碳交易体系等领域的合作,可以加速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
第三是技术与创新。在人工智能、5G、智能制造和生物技术等领域,中欧合作机会巨大。联合研究项目和学术交流可以提高双方的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
第四是全球治理与和平。在多边机构被削弱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与欧盟可以携手重振全球治理。无论是改革世界贸易组织,还是为中东和非洲和平建设作出贡献,中欧都能一同发出有力的声音。欧盟的外交影响力和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的中国发展模式,可以共同提供一种替代零和政治的平衡方案。
随着世界向多极化倾斜,欧盟和中国都无法从“非友即敌”的二元框架中获益。相反,接纳复杂性、促进务实合作才是前进的方向。保护主义抬头、疫情引发动荡以及乌克兰战争等地缘政治冲突,都凸显了建立弹性全球伙伴关系的必要性。
双方应鼓励学术、文化和旅游交流,欧盟的大学历史上接待过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这种交流途径可以促进相互理解和创新;在技术、贸易、气候和数字治理方面开展高层对话可以避免误解、促进更顺畅的合作。
最终将中国和欧盟联系在一起的,是对和平、繁荣和可持续世界的共同愿景。在一个经济脱钩、意识形态分裂和军事联盟威胁全球和谐的时代,中欧伙伴关系可以成为稳定的支柱。双方不应屈服于外部压力,也不应陷入以竞争视角看待彼此的陷阱,而应着眼于以人为本的发展。
前进道路上可能不乏挑战,但潜在的回报远大于风险。中欧关系不在于选边站队,而是选择未来——一个以合作取代对抗、以互利共赢引领国际关系的未来。
本文由欧洲《现代外交》网站5月10日发表,原题为《中欧关系的新视野》,作者是全球丝绸之路研究联盟创始主席扎米尔·艾哈迈德·阿万。
中欧旗帜(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