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脉下目—帝氏蛾总科〈冠潜蛾总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鳞翅目
有喙亚目
异脉下目〈缰翅下目〉
帝氏蛾总科〈冠潜蛾总科〉
帝氏蛾总科(学名:Tischerioidea)又名冠潜蛾总科,是昆虫纲鳞翅目中的一个总科。
1.下属科
帝氏蛾科〈冠潜蛾科〉(Tischeriidae)
2.帝氏蛾科〈冠潜蛾科〉
帝氏蛾科(学名:Tischeriidae)又名冠潜蛾科,属于有喙亚目异脉次目冠潜蛾总科,触角与前翅等长,触角上的毛形感觉器鞭毛状而弯曲,这在所有其它鳞翅目中尚未发现。翅展5—11mm。前翅灰白或淡黄、黄、青铜色、暗灰或浅黑色。
(1)物种学史
Davis(1986)认为冠潜蛾是微蛾总科的姐妹群,而Nielsen(1989)则认为本科与古发蛾科共同组成双孔次目的姐妹群。然而,单孔异脉次目及其双孔次目的相互关系仍然不能确定。
(2)生物学
卵产在叶的正面。幼虫潜叶。
(3)分类及分布
本科包括1属约80种,主要分布在全北区,其中美国占一半以上。一些种类发现于新热带区、非洲热带区和东洋区,但澳洲区尚未发现。我国常见的有李冠潜蛾Tischeria gaunacella Duponchel。
(4)栎冠潜蛾
栎冠潜蛾(学名:Theheria decidua)是冠潜蛾科下一个物种。国内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安徽。
①形态特征
成虫褐色有金属光泽,体长4 mm,翅展10-11 mm,头顶有浓密的鳞片丛向前伸出成冠状,颜面鳞片密布呈三角形,触角丝状,基都有1束毛伸出在复眼前,位于颜面两侧;翅披针状,前翅前缘凸出呈弧形,项角尖,中室长而广阔,鳞片栎褐色,每个鳞片末端呈白色,故在翅面上形成无数白色小斑点;后翅狭长,翅脉退化,只有5条纵脉和长缘毛。卵扁圆形、乳白色透明,表面光滑,形状微小,肉眼不易找到。幼虫初孵幼虫黑色,后转青稍带黄色;体长4-4.2 mm,宽 1~1.2 mm,头扁黄褐色,无胸足,有退化的腹足。蛹暗红褐色,长椭圆形,长4~4.2mm,宽 1—l.2 mm。腹部末端具臀棘 2根。翅芽明显鼓起,呈棕黑色。茧褐色,扁圆形,直径约 5 mm,质地坚韧,着附于叶表面,若用针挑开,便分为两半,状似蚌壳。
②生物学
栎冠潜娥在福建来舟地区1年发生3代,以第三代老熟幼虫在落地枯叶的蛹室中越冬。翌年3月底越冬幼虫开始脱皮化蛹。4月中旬成虫大量出现。4月下旬第一代卵大量孵化为幼虫,食害栓皮标春季新长叶片。老熟幼虫在虫斑内吐丝造室化踊,蛹期7-10天。6月下旬第一代成虫大量出现,成虫羽化后约经2一3天即交尾产卵。第一代虫期自4月中旬至6月下旬,历时约万天;第二代自6月下旬至8月中旬,历时约创天;第三代自8月中旬至到年4月中旬,历时约240天。成虫有超光性和迁移扩散能力。羽化后成虫以头部顶破蛹室而爬出,先停留在栓皮标叶片上。当天即可交尾,1-2天后产卵。产卵前雌虫在叶片上来回爬行,寻找适当的部位产卵。卵孵化前呈暗灰色,散产在栓皮株叶正面的叶脉或微凹陷处,大部分贴近叶脉,并平行排列;卵孵化率高。幼虫孵化后从卵壳底面咬破潜入叶组织内,啃食叶肉,这时叶片表面只能见到1个黑点,随着虫体的增大,被害处也逐渐扩大,便形成暗红褐色虫斑,带2—3个虫斑相连而成大斑,约占叶片总面积1/2;幼虫的潜入孔后即为粪便、脱皮的排出孔;幼虫无迁移扩散能力,也不穿过主脉,从潜入叶组织开始直至化蛹,均在叶肉内生活。
(5)桃冠潜蛾
桃冠潜蛾,为鳞翅目冠潜蛾科。幼虫于叶内蛀食,初隧道呈线状,多向叶缘蛀食,隧道逐渐加宽,致上表皮与叶肉分离成白色,蛀至叶缘常使叶缘向叶里面卷转,可把隧道盖住,日久被害部干枯,叶片脱落。
①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毫米,翅展6-7毫米,体翅银灰色,腹部微黄,复眼黑色球形,触角丝状细长,为体长的2/3,前翅披针形狭长,翅端尖,翅面上具灰、黑色鳞片,缘毛灰色较长,后翅小于前翅,长而尖,缘毛灰色很长。各足跗节均呈浓淡相间的花纹状。
卵:扁椭圆形,长0.6-0.7毫米、宽0.4-0.5毫米。乳白色。
幼虫:体长5毫米,淡黄绿至乳白色。细长稍扁,头尾端较细,节间细缩呈念珠状。头灰黑色,口器前伸,胸部13节,前胸盾半圆形,上具黑色纵带2条;前胸腹板上有1工形黑斑;臀板近圆形灰黑色。胸足退化。臀足稍明显,趾钩单序环。蛹长3-3.5毫米,近纺锤形稍扁,初淡黄绿后变黄褐色,头顶两侧各具细长刚毛1对;尾端有2个小突起。
②生活习性
华北1年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叶内越冬,翌年4月中旬化蛹,4月下旬成虫羽化,不久即交配、产卵。卵多散产在叶背主脉两侧,每叶上着卵数粒,多者达39粒,每雌可产卵数十粒。初孵幼虫从卵壳下部蛀入叶肉为害,老熟后于隧道端化蛹,羽化时蛹体蠕动顶破隧道表皮露出半截羽化,蛹壳残留在羽化孔处。第l代成虫6月中旬发生、第2代成虫8月上旬始见,第3代幼虫9月中下旬老熟即在受害叶内越冬。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