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醒来
有多少人的第一件事
是拿起床头的手机
刷朋友圈、看热搜
在信息流中开启新的一天
夜深人静
又有多少人在短视频中流连忘返
让屏幕的蓝光
悄悄偷走宝贵的睡眠时光
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10月31日发布的
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第三号)显示
我国互联网使用的参与者
每日平均时间为6小时3分钟
一天24小时
你又会花多少时间在手机上?
有网友称
不算网课学习
仅娱乐可花费5~6小时
更有网友一天使用手机超过15小时
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在手机上
有网友表示自己像是得了
“注意力缺失症”
沉迷短暂娱乐
有的网友则觉得自己得了
“开屏失忆症”
想查资料
点开微博却被热搜拐跑
要回消息
刷到朋友圈就忘了初衷
说好“就看5分钟”
结果在App间反复横跳半小时
还有患上了
“社交恐惧症”的网友
线上是口嗨王者
线下是社交废铁
只找搭子,不交朋友
那么
如何让自己放下手机
去感受真实世界呢?
不少年轻人开始了数字轻戒断
夺回生活掌控权
有人从用“听”
代替“看”开始
也有人使出奇招
尝试物理戒断
用物理“隔离”设备
锁住手机
或是使用视觉“降噪”处理
将屏幕设成黑白色
青年时评
数字轻戒断,为生活找回平衡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现代社会,人们容易滋生焦虑,其中之一就是“数字焦虑”。想必你也有过这样的时刻:每隔几分钟就忍不住看手机,生怕错过重要信息;明明很困了,还在刷短视频、追短剧,根本停不下来;在网上当“吃瓜群众”,忙得不亦乐乎……凡此种种,令人沉迷,更增加焦虑。
年轻人更是数字上瘾的典型人群。但也正是部分年轻人,反思数字焦虑,开始采取“数字轻戒断”行为,以卸载应用、关闭推送、定期断网等做法,让自己不被数字技术控制,重构真实与虚拟的关系,避免数字焦虑。数字轻戒断的行为,折射出青年群体对技术异化的自我反省与柔性抵抗。
在数字技术无孔不入的当下,算法正通过掠夺人类注意力,反客为主,成为日常生活的主导者。长此以往,生活节奏被虚拟快感绑架,人的精神世界也会空心化,最终人沦为数字的奴隶。一旦数字技术实现对人类的隐性控制,后果将不堪设想。对此,不愿束手就擒的人们一直在想办法扭转局面。
然而,当前状况实际上是平台算法、流量博主及广大受众合谋的产物。对抗合谋,谈何容易?好在,“数字轻戒断”这一柔性方式,和彻底断网、切断一切数字联系的“硬刚”不同。轻戒断承认数字技术不可剥离,但坚持人应该成为数字技术的使用者、驾驭者,而不能反过来被它支配。
在具体实践中,有人给每一款应用划定明确的使用场景,遏制其被滥用;有人“划分账号”以区分私域和公域,为自己创造独处空间;有人利用现实锚点,如组织城市漫步、参加线下活动等,用现实体验稀释数字技术造成的悬浮感;还有人阅读纸质书、书写“戒断日记”,在思考与记录中找回被快节奏和碎片化信息搅乱的内心平衡。
从被动接受算法安排到主动划定使用边界,轻戒断是个体针对数字霸权的微观反抗,也体现了Z世代对现实世界的清醒认知和应对之策。作为网络原住民,Z世代曾被认为对数字技术的异化缺乏警惕性和抵抗力。数字轻戒断的兴起则表明,Z世代一点也不“傻”——他们既积极拥抱数字技术的便利,又认真护持自由意志的主体性,力求在真实生活的细节中消解数字技术的副作用,筑牢自我的立体认知。
进而言之,数字轻戒断的意义已然超越代际界限。它提醒我们,不能放任数字技术干扰生活形态。真正的技术文明,不是让人类成为代码操控的提线木偶,而是助力每一个个体,实现更自由、更全面的发展。
沪团团来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独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动了吗?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获得呢?
点亮本文文末【】与【】,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当【】数达到200时,评论点赞第一的小伙伴将免费获得一套徽章哟~
青年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责任编辑:粟瑶、实习生 时少英
校审:姚佳森
终审:沈蔚
今天起,一起“数字轻戒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