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1日,瑞士日内瓦的谈判桌上,中美双方代表结束了长达16小时的闭门交锋。当中方专机缓缓滑离跑道时,美方谈判代表格里尔面对媒体,憋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评价:“中方谈判人员很强硬。”这九个字,看似轻描淡写,却揭开了这场持续两年的“关税战”背后的大国博弈真相。
特朗普政府最初摆足了“硬汉”姿态。2025年4月,美国单方面宣布对华商品加征145%的“对等关税”,扬言要“等中方主动打电话求饶”。然而现实很快打了脸——洛杉矶港集装箱吞吐量暴跌34%,西雅图港甚至出现“零货船抵港”的奇观。美国超市货架开始空荡,大豆价格飙升导致中部农业州农民集体抗议,连特斯拉的电池生产线都因中国稀土断供而停摆。
更让特朗普团队慌神的是,这场“自残式”关税战让美国经济亮起红灯。一季度GDP增长转负(-0.3%),标普500指数单周暴跌9%,连传统盟友欧盟都拒绝对华加税,反而和中国签了稀土采购协议。美国财长贝森特私下承认:“再这么下去,中期选举前共和党就得输掉铁票仓。”
面对美方的极限施压,中方既没掀桌子也没服软。商务部发言人的表态堪称经典:“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这12个字背后是精准的反制策略:暂停采购美国农产品直击共和党票仓,稀土出口管制卡住高科技产业脖子,而对汽车、能源等行业的关税反制更是“刀刀见肉”。
当美方代表在谈判桌上搬出“市场准入”“技术转让”等老套路时,中方直接亮出底牌:“要谈可以,先把关税降回正常水平。”这种“以守为攻”的策略让美方措手不及。正如美国谈判代表事后吐槽:“我们准备了300页的条款,结果人家就盯着关税表不放。”
这次谈判最实际的成果,是双方达成了“取消91%加征关税”的共识。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三个深层次突破:
- 常态化磋商机制:双方设立副总理级定期对话,避免再出现“谈崩就加税”的闹剧。
- 去美元化试探:能源、农产品贸易部分采用人民币结算,动摇了美元霸权的根基。
- 科技战缓冲带:美国暂缓对华芯片出口限制,中方则放宽新能源车市场准入。
这些条款看似平淡,实则暗藏玄机。比如保留的10%基础关税,既给美国留了面子,又让中国保住稀土等战略资源的主动权。
谈判结束后,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嘴硬:“我们取得了历史性胜利!”但转头就悄悄批准了对电子产品的关税豁免。这种“说最狠的话,做最怂的事”的操作,暴露了其尴尬处境——既要维持“对华强硬”的人设拉选票,又得解决国内通胀危机。
更耐人寻味的是,特朗普把著名反华鹰派纳瓦罗踢出了谈判团队。这个曾被称作“关税战设计师”的人物离场,暗示着美国对华策略正在从“全面对抗”转向“选择性合作”。
谈判牵头人何立峰
尽管协议签署,隐患依然存在:
• 美方的“变脸前科”:2018年达成的停火协议,两个月后就被美方撕毁。
• 科技战未了局:华为仍在实体清单上,半导体博弈仍是定时炸弹。
• 美国内政治裹挟:中期选举临近,共和党可能炒作“中国威胁论”转移矛盾。
但这次谈判释放了积极信号——当美国西海岸的码头工人重新开工,中国新能源车企拿到特斯拉的电池订单时,普通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合作的甜头。正如日内瓦湖畔一位观察家所言:“当对抗的成本高到承受不起,理性就会回归。”
这场博弈给世界上了生动一课:大国较量不是比谁嗓门大,而是拼谁更扛得住痛。当中方专机掠过阿尔卑斯山脉时,日内瓦湖面倒映的不仅是两国谈判代表的背影,更是一个旧秩序的黄昏与新格局的曙光。未来的经贸版图,或许正如瑞士钟表般精密——在竞争与合作的齿轮咬合中,为世界校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