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出门俱是看花人 其一
行歌出郭东风里,香泥湿透红罗袂。呵手试新晴,隔花呼小名。
金铃簪鬓底,枝上春犹细。莫问去年身,满城看蝶人。
“行歌出郭东风里,香泥湿透红罗袂”,开篇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出行图景。主人公在东风轻拂的日子里,唱着歌走出城郭。“行歌” 展现出一种欢快、悠然的状态,东风营造出柔和温暖的氛围。“香泥湿透红罗袂”,细腻地写出了春日泥土带着芬芳的气息,因行走在湿润的泥地中,连红色的罗袖都被泥渍弄湿了,既体现了环境的湿润,又从侧面暗示了主人公在户外停留时间较长,沉浸于春日景色之中。
“呵手试新晴,隔花呼小名”,“呵手” 这一动作,可能是因为天气还有些微寒,体现出一种娇憨的情态。“试新晴” 则表现出对初晴天气的好奇与感受。“隔花呼小名” 充满了生活气息和青春的活泼,隔着花丛呼喊着同伴的小名,画面充满了灵动与亲昵,仿佛能看到青春少女们在花丛间嬉戏的场景。
“金铃簪鬓底,枝上春犹细”,“金铃簪鬓底” 是对人物装扮的描写,将金铃簪在鬓发底下,显得精致而美丽,增添了人物的娇俏。“枝上春犹细” 描绘了此时树枝上的春意还比较浅淡,可能是初春时节,新枝刚刚萌发,细腻地展现了季节的特点。
“莫问去年身,满城看蝶人”,“莫问去年身” 带有一种对过往的感慨,似乎过去有着一些难以言说的经历或情感,不愿再去提及。“满城看蝶人” 则将视角拉回到当下,满城都是观赏蝴蝶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春日的美好之中,有一种忘却烦恼、活在当下的意味,也暗示了人生的流转和人们在时光中不断追寻美好的状态。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场景,营造出了一种春日里青春活泼又略带淡淡惆怅的氛围,既有对春日美景和青春时光的珍惜,又有对过去经历的一种复杂情感,含蓄而富有韵味 。同时,词人对人物动作、神态、装扮的描写以及对环境的刻画都非常精妙,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词中所描绘的情境。
菩萨蛮·出门俱是看花人 其二
春光已过清明节,花开更有愁如织。解佩嘱东风,莫吹双鬓蓬。
柳绵飞似雪,沾著行人睫。明日绿杨津,俱非看翠人。
“春光已过清明节,花开更有愁如织”,开篇点明时间,春光已经过了清明时节,此时花开正盛,然而词人却心生忧愁,且忧愁如织,纷繁复杂。清明过后,春光渐逝,花开绚烂却也预示着即将凋零,这种对时光流逝、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奠定了全词的哀愁基调。
“解佩嘱东风,莫吹双鬓蓬”,词人解下玉佩,嘱托东风,不要把自己的双鬓吹得蓬松凌乱。这里的 “解佩” 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动作,玉佩通常是珍贵之物,解下玉佩嘱托东风,可见词人对东风的殷切期望,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留住一些美好的东西,而 “双鬓蓬” 则暗示了词人内心的憔悴与忧愁,害怕被外在的风吹拂而更加显露出来,体现出词人对自身形象和心境的关注与维护。
“柳绵飞似雪,沾著行人睫”,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柳绵像雪花一样纷纷扬扬地飞舞,飘落在行人的睫毛上。柳绵纷飞,如同雪花,既写出了柳绵的轻盈洁白,又营造出一种迷离、凄清的氛围。沾在行人睫上的细节,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忧伤的氛围,仿佛行人被这漫天的柳绵所困扰,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烦乱和忧愁如同这柳绵一般,挥之不去。
“明日绿杨津,俱非看翠人”,明天在绿杨掩映的渡口,那些曾经一起欣赏春色的人都将不再是赏春之人了。“绿杨津” 点明了地点,是一个充满春色的地方,而 “俱非看翠人” 则强调了人事的变迁,曾经的赏春之景不再,曾经的赏春之人也已散去,表达出一种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物是人非的无奈与伤感。
整首词通过对清明过后春光渐逝的景象描写,以及词人一系列的动作和心理刻画,抒发了时光易逝、人事变迁的忧愁和伤感。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花开、东风、柳绵、绿杨津等,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