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11 日,一段震撼画面通过 RT 微博传遍全球: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观看卫国战争题材电影《未列入名单》时,眼眶泛红、默默垂泪。这并非孤例 —— 早在 4 月 30 日莫斯科观影时,这位以铁腕著称的领导人已展现出同样的情感波动。
当银幕上的硝烟与泪水交织,这位手握核按钮的政治家为何会在光影中卸下心防?这滴泪背后,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集体共振,更是大国博弈中精心设计的情感政治。
历史记忆的当代投射
电影《未列入名单》改编自苏联作家瓦西里耶夫同名小说,聚焦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中 "未被编入名册" 的无名战士。影片以普鲁日尼科夫中尉的视角,展现了苏军士兵在弹尽粮绝下与德军周旋十个月的悲壮历程。当镜头扫过废墟中紧握军旗的少年、临终前仍在擦拭党证的政委、用身体堵住机枪口的炊事员,这些细节构成了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集体记忆。
这种历史叙事的选择极具深意。时值卫国战争胜利 80 周年,俄罗斯正面临西方对其 "侵略" 的指控。普京选择在此时公开观影落泪,实质是通过银幕重构 "反法西斯继承者" 的身份认同。正如他在胜利日讲话中强调的,"中俄两国人民为共同胜利付出巨大牺牲",这种历史悲情的共鸣,既回应了西方对俄乌冲突的批评,也为中俄战略协作注入情感动能。
硬汉的情感政治:从个体共情到国家叙事
普京的落泪并非偶然。2025 年 3 月,他在听取阵亡军人母亲讲述儿子主动暴露坐标、引爆炸药的事迹时,曾一度语塞哽咽。这种情感表达与其说是即兴反应,不如说是精心设计的政治符号。通过将个体英雄事迹升华为 "俄罗斯特有的民族品质",普京成功将个人形象与国家叙事绑定。
这种策略在俄乌冲突背景下尤为关键。当国内经济因制裁承压、民众对战争的耐受性接近临界点时,普京需要通过情感共鸣凝聚共识。数据显示,此次落泪事件后,其支持率逆势回升 3 个百分点,社交媒体话题 "# 硬汉的眼泪" 阅读量突破 10 亿。这种政治效用印证了俄罗斯政治学家马尔科夫的判断:"在威权体制中,领导人的情感表演是比政策更有效的社会黏合剂。"
撕裂的国际舆论场
这滴泪在国际舆论场引发截然不同的解读。西方媒体将其与乌克兰危机关联,《华盛顿邮报》尖锐指出 "普京的眼泪是为了掩盖战场上的失利",而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却呈现出鲜明差异。印度网民在推特上表示 "理解普京的情感,因为我们同样经历过殖民伤痛",巴西学者则在《圣保罗页报》撰文称 "俄罗斯的历史悲情正在重构全球南方的反霸权叙事"。
这种分化折射出后冷战时代历史解释权的争夺。当德国总理默茨批评俄罗斯 "滥用历史" 时,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却公开支持俄方纪念活动。这种阵营对立的背后,是对二战遗产的不同认知:西方试图将俄罗斯塑造为 "修正主义国家",而普京则通过银幕叙事将俄罗斯定位为 "历史受害者" 与 "正义捍卫者"。
从银幕到现实的隐喻
普京的落泪事件,本质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记忆政治实践。正如他在 2024 年胜选演讲时 "被冷风吹红眼眶" 的经典桥段,这些瞬间通过媒体放大,成为塑造领导人形象的关键节点。当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将《未列入名单》列为新兵必看影片时,这种历史记忆的代际传递已超越娱乐范畴,成为国家认同建构的工具。
在北约东扩与科技革命交织的当下,俄罗斯正通过银幕向年轻一代传递 "历史循环论"—— 今天的抗争,是卫国战争精神的延续。这种叙事策略在俄乌冲突中尤为明显:当西方质疑俄军行动的合法性时,普京通过历史悲情构建道德高地,将特别军事行动定义为 "抵御纳粹主义的延续性斗争"。
一滴泪的重量
普京的泪水,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是个体情感与国家叙事的共振器。当这滴泪从克宫流入国际舆论场,其涟漪早已超越个人情感的范畴。它既是对 2700 万卫国战争死难者的致敬,也是对西方霸权话语的无声反击;既是凝聚国内共识的政治工具,也是撬动国际阵营的外交杠杆。
在这个意义上,银幕上的泪水,实则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镜像,是大国博弈中最柔软却最坚韧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