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窝镇姚湖村成了湖北省最大反季节大棚蔬菜基地。曾经这里是个因地势低、临长江而发展困难的村子。一年有两三个月都在防汛,不少村民只能外出谋生。
1998年村民鲁竞全带着技术回来,要在村里种大棚蔬菜。
当时没人以蔬菜种植为主业,大家都担心这事儿能不能成。
资金有限,他就带着家人用竹子搭起四个简易大棚种蔬菜。勤翻地施有机肥改善土壤,挑到野市集卖反季节蔬菜。
没想到蔬菜特别受欢迎,供不应求让他看到了希望。村里开始跟着发展,如今基地面积近12000亩。建成钢架大棚1万多顶,蔬菜品种有20余种。
年产值达到2.6亿元,带动5000余名群众就业创业。村干部刘念平是村里种植蔬菜的“第一批”人。
他的甜瓜大棚里,瓜香扑鼻,甜瓜长势喜人。
首批甜瓜不日就能上市,他尝到了种植的“甜头”。
他说以前种玉米、毛豆,转型种甜瓜后收益好多了。
一亩地营收一万五到两万块钱,还搞起了“套种”模式。
甜瓜收完套种豆角,一年毛收入能有两万五左右。纯利润达一万五,他打算把这模式分享给村民。良好区位优势和经济效益,让大家看到种菜的“钱”景。
从2021年起村里调整产业结构,推广绿色种植技术。现在走进万亩基地,农户们忙着采摘、打包、装车。一派忙碌景象,这“菜篮子”真成了致富好路子。
可咱也得想想,这产业发展有没有啥挑战呢?
比如天气变化对大棚蔬菜影响大不大?咋应对呢?还有技术更新、市场波动这些,都得提前琢磨着。
姚湖村从四亩地四个大棚起步,靠的是敢闯敢试。如今成了武汉重要“菜篮子”,鼓了乡亲们的钱袋子。这说明选对产业、踏实肯干,农村发展前景广阔。
但咱也不能只看眼前好,得想着咋让产业更稳当。天气对种菜太关键了,关注天气号能提前做准备。
乡亲们要是有啥种植经验或担心的问题,都能说说。
大家一起唠唠,让咱的蔬菜产业越做越红火。以上信息供参考,具体情况以当地实际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