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期间,华东、中原野战军前线将士因连续激战,体力已接近极限。为解决这个问题,粟裕急调80万斤猪肉与400万包香烟至前线,为什么这么做呢?
战役爆发前,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出现显著的变化,1948年9月,济南战役取得胜利之后,粟裕在一份电报中首次创造性地构想出淮海战役的蓝图,提议将兵力集中起来,在徐州一带对国民党军队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性战役。
中央军委高度肯定粟裕的这一提议,决定在10月10日前后付诸实施,整个战役被细致地规划为三个阶段。
战役第一阶段,解放军采取兵力集中的策略,对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实施巧妙的围困作战,成功地将他们困在碾庄圩地区。在这一阶段中,粟裕运用“围而不攻、攻而不围”的战术,既有效地减少我方的伤亡,又极大地削弱敌军的战斗力。
随着淮海战役持续白热化,前线英勇的将士们在连续数日极为激烈的战斗中,逐渐显露出体力上的极限挑战。长时间的连续高强度作战,以及粮食供给的极度紧张,导致许多战士已连续十多天未能摄入足够的营养,特别是肉类食品,使得他们的体能状况令人十分揪心。
特别是对于那些体质稍弱的战士来说,体力严重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对战役的整体进程构成了潜在的巨大威胁。
粟裕深知,在如此规模庞大的兵团作战中,仅凭军事战略和战术的精湛运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方位地考虑到各种因素。
如何有效地提振军队的士气,确保战士们始终保持高昂的战斗意志,成为粟裕作为一位卓越军事指挥员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在得知前线出现“战士体力严重透支”的紧急情况后,粟裕立即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
鉴于前线战士正面临体力严重下降的困境,粟裕在经过周密的考量后,郑重地向中央军委和华东局提出一个迫切的请求,希望组织能够迅速行动起来,为前线紧急调拨大量的猪肉与香烟。
猪肉对于前线战士来说,是恢复体力、增强战斗力的必需品,香烟作为一种心灵的抚慰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战士们缓解因战斗而累积的精神压力。
事实上,粟裕的这一请求虽然不涉及武器弹药等军事资源的调配,但在当时物资极度匮乏的特殊时期,要想满足他提出的这一高标准要求,即筹集到足够数量的猪肉和香烟,其难度之大、挑战之巨,是可想而知的。
周总理在审阅并批准粟裕的请求之后,迅速作出全国范围内筹备猪肉与香烟的决定,这一决定立即触动华东局和中原局的行动神经,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整合各种资源,全力以赴地投入物资筹备的艰巨任务中。
与此同时,各地的支前队伍也闻风而动,迅速集结,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支援前线的伟大行动中。
在山东,农民纷纷拿出家中珍藏的腊肉,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前线战士的深情厚谊;江苏地区则创新思路,发起以粮食换取猪肉的倡议,有效推动物资的筹集工作。
河南支前队伍则深入基层,广泛发动群众集资购买香烟,为前线战士送去精神上的慰藉;在安徽,一支由民工组成的运输大军正浩浩荡荡地行进在支前的道路上,肩负着将物资安全、及时送达前线的使命。
为确保物资的新鲜度和送达的及时性,支前委员会精心部署,采取科学合理的调配策略,建立了严格的监督机制,以确保整个筹备和运输过程的高效、有序进行。
在仅仅十数日的时间里,后方民众自发集结,利用诸如粮食换取肉类等灵活多样的方法,成功汇聚多达80万斤的猪肉和400万包香烟的庞大物资,迅速将这些满载深情厚意的慰问品传递到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们身边。
经过连续数日的紧张而高效的运输,这些饱慰问品终于陆续抵达各个部队。前线指挥部迅速响应,精心组织,确保每一份物资都能准确无误地发放到每位战士的手中。
这些猪肉和香烟,极大缓解战士们在物质上的需求,更在精神层面给予他们巨大的鼓舞和力量。战士们深刻感受到来自后方的深切关爱和坚定支持,他们的斗志因此更加昂扬,作战效能也随之实现显著的提升。
在粟裕出色的战略部署和全国民众的支持下,淮海战役取得耀眼的胜利果实,国民党军遭遇毁灭性的打击,55万大军全军覆没,其在长江以北所构筑的坚固防线被彻底瓦解,推进中国全面解放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