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司马绍和司马衍这父子俩还挺相似的:

都年少聪明,即位后都想有所作为;

都深陷于门阀士族及权臣的博弈漩涡中;

都试图身体力行恢复民生维护政权稳定;

都早早离开人世并且遭遇权力交接的困境。

这对父子共同勾勒出东晋早期皇权挣扎的缩影:在士族门阀政治的桎梏之下,“弱帝强臣”的局面无可避免。

342年,五岁即位、原本有着雄心壮志的“书法皇帝”司马衍病死,终年二十二岁。

司马衍临死前,他的两个儿子司马丕和司马奕都还在襁褓之中,完全没法继位,就算继位也面临“主少国疑”的极大风险。

为了避免皇权被其他士族掌控,在舅舅庾冰(庾亮的另一个弟弟,当时处于执政地位)的建议下,司马衍把帝位传给了自己一母所生并且已经成年的二十岁的弟弟司马岳,史称晋康帝。

司马岳最早是被封为吴王,后来改封为琅邪王,再后来又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加任骠骑将军,即位皇帝之前还担任着侍中、司徒。

“兄终弟及”即位皇帝后,司马岳大赦天下,并分封司马衍的两儿子司马丕和司马奕分别为琅邪王和东海王(司马丕和司马奕后来分别即位晋哀帝、晋废帝,这是后话)。

司马岳虽然是成年即位,但本质上是权臣操控的结果,实际权力被舅舅庾冰、庾翼等庾氏外戚垄断,重要的决策依赖于士族支持,皇权形同虚设。

也许是因为政治抱负无法施展,转而在其他方面寻求平衡,司马岳经常举办各种文人雅集,积极推动士人参与文化活动,他自己的书法造诣也很深厚,可以说也是一位“书法皇帝”。

他的代表作《陆女帖》,风格“劲力外爽,古风内含”,将东晋书法艺术推向新高度,被收录在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法帖、被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的《淳化阁帖》里,是后世书法研究的重要范本之一。

344年,也就是司马岳即位的第三年,他也因病匆匆而亡,年仅二十三岁,只比哥哥司马衍多活了一岁。

尽管司马岳曾经下令要减轻徭役和赋税,鼓励开垦农田、兴修水利设施,以提高农业产量,但由于在位时间太短,并且朝政一直被外戚庾氏把控,这些政策实际上并未真正落实。

他想通过提拔外戚褚裒(皇后褚蒜子之父)来制衡庾氏,进而削弱门阀势力,但收效甚微。

他支持庾翼的北伐计划,希望能借此重振皇权,结果却因突然病逝而未能实施。

可以说,除了书法成就耀眼于世之外,司马岳在政治成就上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

司马岳死后,庾氏出于私心,为了能够继续把控朝政,反对由司马岳的儿子即位,而是建议由司马睿的幼子、曾经和司马绍争夺过皇位的会稽王司马昱作为新君人选。

司马昱是司马衍、司马岳的叔叔辈,按说是根本没有机会登基的。一旦能够在庾氏的运作下登基,自然会投桃报李,对庾氏感激涕零,进而方便他们再次掌权。

但庾氏这一次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们的建议受到了以宰相何充为代表的其他世族势力的强烈反对,理由很充分:司马岳又不是没有儿子,为什么要搬出皇叔来即位?

而且,司马岳在临终前,已经立了两岁未满的儿子司马聃为皇太子,皇帝驾崩,太子继位,顺理成章,天经地义。

于是,司马岳一死,何充等人就抢先发布“遗诏”,拥戴儿皇帝司马聃登基,史称晋穆帝。

由此,东晋再度陷入外戚与权臣轮番操控朝政的循环当中。

当初司马衍在临死之前,就是为避免“主少国疑”、皇权式微,才同意掌控朝政的庾氏的建议,把帝位传给了弟弟司马岳。

谁能料到,仅仅两年之后,司马岳又一次面临“主少国疑”的局面,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司马岳短暂的一生,可以简单归纳为:“大喜”(皇帝哥哥突然死亡,藩王弟弟意外当上皇帝)、“大悲”(当上皇帝不到三年,结果意外病死)、“心有余”(当皇帝时有过一些施政方略)、“力不足”(一直受外戚操控,施政方略收效甚微),可谓时也、命也、运也!

(未完)

(晓崇原创,部分内容参考百度及DS。图片由豆包AI创作。2025年05月于广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