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

有这样一种言论,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预兆,比如动物的异常行为、地震云等,有人会据此判断要发生地震。在今日应急管理部召开的相关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科普专家邹文卫解释,动物异常现象确实在有些地震发生之前存在过,但是它仅仅是小样本事件,并不代表地震前兆的规律;地震学家、气象学家都已验证过,气象变化和地震没有实际的内在关联性,这也是大量事实所证明过的。

他表示,动物异常与许多因素有关,不仅环境的变化、天气的变化会引起动物异常,动物群体性的生存竞争、动物个体的生理心理变化和健康问题也会引起动物异常。另外,所谓的“地震云”,就是一些形状比较特殊的云彩,比如说比较怪异的“放射云”“排骨云”“鱼鳞云”等,这些在气象学上都有合理的解释,只不过它碰巧发生在了地震前,实际是不能预测地震的。

邹文卫强调,凡是说“某年某月某日某地将发生某级地震”,这肯定是地震谣言,不可信。目前,地震预测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现在仅仅处于探索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意见实行统一发布制度,正式的地震预报意见一般由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发布,其他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

还有人常说,地震发生后,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那要怎么办呢?

邹文卫称,统计数据表明,5级地震的强震动时间是5-6秒,6级地震的强震动时间是十几秒,7级地震的强震动时间大概是30秒。因此,小于5级的地震的有感震动时间就会更短。所以,在感觉到有小地震的时候,来不及反应或刚反应过来,震动已经过去了。如果碰到大地震,特别是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区,强烈的颠簸使人站立不稳,可能失去重心甚至跌倒,平稳地奔跑更不可能。所以,碰到地震最好的办法还是“先躲避、后疏散”,要记住“伏地、遮挡、手抓牢”。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司长兼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王行舟提示,当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应该怎么做,主要取决于自身当时所处的环境。如果处于室内,要就近躲避,采取蹲伏或跪伏的姿势,寻求牢固的物体来遮挡或保护好头部,比如可以躲在桌子底下或沙发旁边,同时手要抓住身边的固定物以防止身体滑动或者被甩出去,也要避开玻璃和吊灯等悬挂物。如果处于室外,要寻找开阔地就地蹲下,比如广场、公路,要远离高楼、电线杆、广告牌等危险物。如果处于海边或者山区,还要防范可能产生的海啸或者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带来的伤害。

原标题:《动物异常行为、“地震云”能预判地震吗?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专家回答》

栏目主编:樊江洪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余晨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