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小时闭门磋商,中美终于有了结果!
2025年5月12日凌晨,在持续了一个多月的高强度博弈之后,中美终于传来重大消息:双方在日内瓦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达成了重要共识。
这持续一个月波及全球的关税战,终于引来了转机,不仅让全球松了口气,就连美国总统特朗普也难得表示“妥协”,白宫那边更是在社交媒体上高调直接发文庆祝。
那么美国这次是真的“认怂”了吗?结果是否利好中国?
从“关税大战”到坐下来谈
今年4月开始,中美贸易关系急转直下,美国率先对中国商品大幅加征关税,一度把税率从10%提升到高达145%,这不是什么“小打小闹”,而是实打实的“经济脱钩信号”。
中国也没有惯着,马上对等反制,把对美关税提高到125%,还连续推出了11项反制措施,包括对高科技产品出口管控,甚至将稀土“武器化”作为对抗手段。
这波操作一出,美国的反应就明显了:股市大跌、通胀飙升、供应链吃紧,经济压力迅速上升。
最直观的一个现象是,美国一些港口,比如洛杉矶港,几乎见不到中国的货轮了。
所以说虽然美国“先动手”,但中国这边的“反击”也不是纸老虎,打得对方有点疼了。
为什么突然就“和谈”了?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之前还在剑拔弩张,怎么一夜之间就谈成了?这背后的核心原因,其实很现实:美国扛不住了。
特朗普政府原本想通过高关税逼中国妥协,结果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美国的物价已经出现持续上涨,不少民生商品都在涨价,老百姓怨声载道,尤其是快要进入选举季了,民意的变化直接关系到特朗普的政治前途。
再加上,美国本土的一些产业,比如农业、能源、芯片制造,也在这波对抗中失去了中国这个重要市场,压力不小。
所以这一次“谈判”其实是美国主动找上门,选择瑞士作为中立方牵线,跟中方在日内瓦进行接触。
中方一开始其实也没抱太大希望,毕竟过去几年美国说一套做一套的事儿不少,但没想到,这一次还真谈成了,而且还是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特朗普这次真的妥协了吗?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答案是:基本上,是的。
虽然正式的协议细节要等5月12日的发布会才公布,但有几个信号已经非常清楚了:
关税将显著下调,根据中国商务部此前表态,关税一旦超过60%,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了。如果现在双方能签协议,那说明税率已经回落到60%以下,甚至可能在50%左右。
建立磋商机制,中美同意建立经贸磋商机制,意思就是以后有什么问题,双方会保持沟通,不会动不动就升级对抗。
美方评价中国“强硬”,美国财政部长和谈判代表都公开表示:中国代表团非常强硬。这句话其实透露了一个意思——美国没占到便宜。
所以,这次特朗普政府的确有让步,而且不是象征性的,是实质性的。
这份协议,中国赢了吗?
不能简单地说“赢”或“输”,但可以明确一点:中国拿到了有利的结果。
首先中国在这次谈判中没有让出底线,外交部、商务部的表态都很明确:中国坚持公平、公正的谈判,不接受不平等条约。
中国对美出口虽然受到了短期影响,但总体出口仍然保持增长,这说明中国的产业链已经具有较强的全球适应能力。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在谈判桌上才有了更强的话语权。
而且如果美方在科技领域有所让步,比如缓解对中国芯片行业的封锁,那对中国科技发展将是一个不小的利好。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在战略上并没有退,而是在守住核心利益的基础上,推动局势回暖,这是一种“进中有守”的谈判策略,非常成熟。
不能对美掉眼轻心
虽然这次谈成了,但必须提醒大家: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并未解决。
本轮协定的最大成果,是建立了沟通机制,是“重启对话”,并不意味着“问题彻底解决”。未来还会有磋商、还会有博弈,甚至可能还有波折。
美国希望把对华关税控制在50%-60%,而中国希望恢复到2017年以前的正常水平,这之间还有距离。而且科技、安全、地缘政治等领域的矛盾,也远不是一场会谈能解决的。
所以这场“日内瓦和谈”,更像是一场阶段性胜利,是给紧张关系按下了暂停键,但不是终结。
参考资料: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出席新闻发布会表示 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 人民日报
中美将于5月12日发布联合声明 光明网
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达成重要共识 总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