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宦官专权”是个令人头疼的话题。

这些宦官为了牟取私利,将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往往一个王朝的气数不说被他们耗尽,但是也消耗个七七八八。如果再遇到一个不靠谱的皇帝,那么这王朝也就气数已尽了。



而古代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当属东汉和明朝,其中尤以明朝最为严重。毕竟明朝的宦官手里掌握着东厂、西厂以及内行厂,令人闻风丧胆。同时还出了汪直、王振、刘瑾和魏忠贤四大权宦。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这四大权宦之一的刘瑾。

祸乱朝政的权宦

众所周知,宦官的权力来自于皇帝。宦官想要作威作福,就少不了皇帝的支持。而与刘瑾打配合的这位皇帝就是明武宗。

不得不说,这刘瑾也是个狠人。他因为家贫,不想过一辈子苦日子,于是挥刀自宫,将自己给“净身”了。这可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由此可以看出,这刘瑾也算是有大毅力之人。



刘瑾之所以“净身”,自然是为了进宫当太监。谁都知道,明朝的太监吃香的喝辣的,小日子过得比普通人舒服多了。

当然,很多人羡慕归羡慕。你真要他们“净身”,他们是打死也不干的。

刘瑾其实原本不姓刘,只不过他在入宫后想方设法认了一个刘姓太监为义父。于是他便改姓刘。这刘太监颇有权势,安排刘瑾去负责教坊。

不过刘瑾因为刚进宫,不懂规矩,结果犯了错,差点被处死。幸亏刘太监护着他,才免于一死。被安排去守陵。



刘瑾真正发迹,是被安排去服侍太子朱厚照,也就是后来的明武宗。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明武宗继位后,宫里的这些宦官自然要换人。于是刘瑾这些东宫旧人得到提拔。掌握了宫中的权力。

刘瑾与张永、谷大用、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等人合称“八虎”。刘瑾掌管司礼监,兼任提督团营。邱聚提督东厂,谷大用提督西厂,剩下的几人则在团营中分任要职。

明朝的大臣天然和宦官不对付。别的不说,就那东厂、西厂,就被大臣们视作眼中钉、肉中刺。更别说这些宦官整天哄着皇帝游玩、享乐,使得明武宗长期不理朝政。



于是,针对刘瑾等人的弹劾就没有停歇过。可惜,明武宗是站在宦官这边的。因此每次的结果都是大臣们惨败,无数人被贬官、流放。

到最后,朝堂上已经没有多少“硬骨头”了。能对刘瑾造成威胁的大臣死的死、下狱的下狱、流放的流放。剩下的人,要么是刘瑾的人,要么胆小怕事,选择沉默,以刘瑾为首的宦官们得以执掌朝政。

刘瑾得势后,开始大肆搜刮,想方设法充实自己的荷包。

给他送礼的就升官,得罪他的就贬官、流放。那些犯了事的大臣纷纷给刘瑾送去厚礼,刘瑾则保住他们的官位。



对此,明武宗压根不知情。到了后来,刘瑾甚至胆大妄为,敢假传圣旨。

因为刘瑾平时上朝都是站在明武宗身旁,因此人们称他为“站皇帝”、“刘皇帝”或者“立皇帝”。由此足以看出,刘瑾的权势比之“九千岁”魏忠贤还要高上不少。

树敌太多,埋下祸端

按理说,只要明武宗在一天,这刘瑾就可以一直嚣张下去。可惜得罪了太多人,树敌太多,到最后明武宗也保不住他。

刘瑾和很多宦官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真的做了些实事,而不是只盯着自己的荷包。



他在朝堂上大刀阔斧地裁撤冗官,三省六部都得到了精简。一些上班喝茶看报的闲散官吏纷纷被赶出朝堂。用刘瑾的话说:朝廷不养闲人。

前前后后被裁撤的官吏高达500余人。

裁撤了这些冗官,刘瑾还不满足。他就奇怪:朝廷怎么会多出这么多闲人?

后来一了解才知道,这是朝廷为了优待大臣,特意为一些重臣家的子弟安排工作。也就是所谓的荫补官。



为了彻底解决冗官的问题,刘瑾一不做二不休,大大提高了恩荫的门槛。他规定,只有正一品和从一品大员,在立下大功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恩荫。

整个大明朝,一共才几个正一品、从一品的大臣?而且还要立有大功,立功那么简单吗?

刘瑾此举,可谓是将满朝文武全都得罪了一遍。甚至不少刘瑾的人都对其不满起来。

此外,他还对勋贵出手。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勋贵爵位是世袭的。以至于这些世袭的公爵、伯爵,大多是一些纨绔子弟,没啥本事,坐享其成。



刘瑾看这些人每次上朝站没站相,就浑身难受,于是规定:但凡要承袭爵位者,必须进入武学培训。三年考试不合格者,降低爵位。

但是这事情闹得太大了,而那些勋贵虽然没啥本事,但是在朝堂上地位超然,最后这群人闹到了明武宗那里。

迫于压力,刘瑾只得将规定改成:承袭爵位者如果考试不合格,就要降低俸禄。

此举使得那些纨绔子弟有了危机意识,至少比以前要努力一些,不至于上了战场啥用都没有。



这些都还只是发生在朝堂上的事情。朝堂之外的事情,刘瑾也没少管。刘瑾严抓官吏的考核,一旦发现有人玩忽职守,严惩不贷。而且是不管官位高低,轻则贬官,重则贬为平民永不录用。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刘瑾自己明明很贪,但是他却对贪官污吏绝不姑息。之前很多人给他送礼,后来他听说这些人用的都是衙门里的钱。于是就派人去严查,弄得下面人心惶惶,不少人都去借钱“补窟窿”。

而被查出来的人,下场都很凄惨。

刘瑾的所作所为,虽然不知道他是什么目的。也许他真的把大明朝当作自己的东西了,绝不允许别人占朝廷的一星半点好处吧?总之就结果来说,还是有积极、正面的作用。



刘瑾的所作所为,彻底惹怒了整个官僚系统。从朝堂到地方,没有人不怨恨他的。但是这还没完,刘瑾还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那就是连自己的“战友”也得罪了。

所谓刘瑾的“战友”,自然是与他同为“八虎”的那些大宦官了。

这些人手中的权力虽然不如刘瑾,但是也不容小觑。刘瑾主要是掌握了司礼监批阅奏章的权力,可以假传圣旨。但是其他几个人手里的实权反而在刘瑾之上。

别的不说,光东厂、西厂还有团营的兵权,就足以让刘瑾忌惮不已。别看刘瑾是团营名义上的老大,但是具体的兵权还是掌握在其他几位宦官手里。



更别说令人闻风丧胆的东厂和西厂了。

因为对自己的“战友”不放心,刘瑾又创立了“内行厂”,专门监督东厂、西厂。

这下好了,原本朝堂上就外敌环伺,现在宦官内部还不团结,那么刘瑾的结局已经可想而知。这可能是历史上第一次,贪官、清官、宦官站到了一起。

刘瑾的末日

正德五年四月,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化王朱寘鐇起兵谋反。



古代起兵都要发出檄文来说明自己起兵的“正义性”。而朱寘鐇的檄文里就解释道:我不是要谋反,我是要清君侧,除掉以刘瑾为首的宦官。

同时,朱寘鐇还细数了刘瑾的诸多罪状。

这下子刘瑾怕了,不敢让明武宗看到这檄文。因为檄文里面说的事情都是真的。

为了赶紧平息事端,他急匆匆地派出御史杨一清和太监张永为总督,率领朝廷大军前去平叛。



其实刘瑾也不想弃用杨一清的,毕竟他之前刚整过杨一清。但是他手下的人都难堪大用,这杨一清虽然是御史,但是素来以知兵著称。

想要迅速平叛,满朝文武,好像除了杨一清,真没其他人选了。

为了劝说杨一清出山,刘瑾还摆了一桌宴席向杨一清赔罪。宴席上,宾主谈笑风生,一副尽释前嫌的样子。刘瑾这才放心下来,让杨一清出征。

抛开杨一清这种好官与刘瑾势不两立不说,单说二人的私怨,当初杨一清差点被刘瑾整死,怎么可能不记仇?他的话能信?



于是在出征的路上,杨一清刻意结交张永。没过多久,二人就称兄道弟起来。

对于张永的事迹杨一清略有耳闻。他知道张永与刘瑾是有矛盾的,昔日还曾经大打出手。最后事情闹到明武宗那里,明武宗为二人说和,此事才作罢。

但是张永可没有真的放下此事,加上刘瑾总是想大权独揽,为此不惜打压他们这群“战友”,令他感到很不爽。

于是杨一清添油加醋道:“兄弟,你们都是陛下的宠臣,凭什么他刘瑾总是盖过你们一头?我都为你感到不值。就比如说这次叛乱,还不是他引起的?人家说要清君侧,诛刘瑾。结果呢?跑来这里打打杀杀、吃苦受罪的却是我们。



张永喝了一口酒,说道:“谁说不是呢?我是受够刘瑾那小子的窝囊气了。遇到麻烦就知道还有我这么个兄弟了,没事的时候就把我一脚踹开。好事从来不记得我。他当我是夜壶呀?”

杨一清趁机怂恿道:“兄弟,你的遭遇我都听说了。我也早就看他不爽了,上次差点被他整死。你要是愿意的话,这次平叛结束,咱们一起搞点大的,扳倒刘瑾如何?只要兄弟你一句话,我一定发动朝堂上的同僚全力配合你。

张永闻言颇为心动。二人一番合计下来,决定对刘瑾动手了。

于是张永趁着凯旋而归的机会,在庆功宴结束后,偷偷将弹劾刘瑾的奏章递到了明武宗的手里。



明武宗看完之后大惊失色,急忙询问张永“真有此事?”

在得到张永肯定的回答后,明武宗依然犹豫不决。而为了配合张永,杨一清那边也开始发力。无数弹劾刘瑾的奏章被直接送到了明武宗的面前,

要知道,此前刘瑾担心有人给皇帝打小报告,规定奏章必须先送到他那里。他看完了再交给皇帝。

此时这些奏章能饶过刘瑾,自然是张永的本事。也难怪杨一清极力笼络张永。没有他,大臣们真的拿刘瑾一点办法也没有。



看完这些奏章,明武宗终于下定决心,严惩刘瑾。他下旨,将刘瑾千刀万剐。

千刀万剐可是有讲究的,在刑罚执行完之前,罪人不能死。目的就是要让对方体会生不如死的感觉。

由于工作量太大,一天没能执行完,刘瑾晚上还回到大牢还吃了两大晚饭。第二天才执行完刑罚死去。

而法场外围满了人,这些人对刘瑾恨之入骨,他们的亲人都死在了刘瑾的手中。他们围在那里,就是为了抢到刘瑾的一两片肉,拿回去吃了泄愤。



由此也可以看出刘瑾作恶多端到了什么程度。

不过话说回来,刘瑾不是什么好人。但是朝堂上那些大臣,又有多少好人?诚然,其中不乏杨一清这样忠心的大臣。但是更多的是满脑子只有个人利益的人。

刘瑾在位的时候,虽然对朝廷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但是相较于那些冗官、贪官、混日子的官吏造成的负面影响来说,还是轻一些的。

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恶人还需恶人治”

只可惜,刘瑾死后,他施行的这些规定全都被撤销。如果只处死刘瑾,而保留这些规定,也许明朝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当然,这一切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参考资料:

《明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