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1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 记者 张均斌)如果在地震中被困,人的体力和心理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应该怎样最大限度延长生存时间?今天,在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共同举行的“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上,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潘照虎表示,这种情况下,要争取一切生存条件。被困废墟当中,首先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条件为自己搭建一个安全空间,比如说废弃的建筑构件,甚至是坚固的家具等,为自己搭建一个临时的、相对安全的空间。

潘照虎谈到,如果受伤了,还要紧急处理自己的伤情,尤其是有出血情况,就要紧急止血,避免伤情恶化。然后尽可能收集到食物和水为自己创造生存机会,实在没有水的话,尿液也可以作为应急使用,但是要优先选择新鲜的尿液,减少感染风险。还可以利用环境,比如说高湿度的空气以及金属管道的冷凝水来延长自己的生存时间。

潘照虎曾参与缅甸地震救援。据他回忆,中国救援队营救出的第5名幸存者,当时是被困在一家酒店二层的客房内,在气温高达43摄氏度的情况下,这名幸存者被困废墟长达125个小时,仅仅靠一罐收集来的粉末状饮料维持生命,实在没水了,只能混着尿液饮用。他非常聪明,一开始不盲目呼救,保存体力,等听到救援队靠近的动静时,他才大声呼喊和敲击,最终成功获救。

潘照虎指出,在地震中被困时,还要保持积极的求生心态。被困者在狭小空间往往面临巨大的恐惧和心理压力,这时候就要保持冷静,积极自我暗示,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战胜困难,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被救出去。

此外,要有效地发出求救信号,这个非常关键。潘照虎表示,当一个人被困等待救援的时候,不要盲目大声呼救,要保持体力,合理分配好体力。同时利用身边可用的物体,比如砖块、钢筋等敲击墙壁、金属管道等实体物件,而且要保持有节奏的敲击,以便于救援人员识别和发现。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