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宁市质量计量检验检测研究院始终坚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有呼必应的“店小二”精神,以专业技术、贴心服务造福企业和人民群众,全力以赴助推全市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
日常委托检验:做企业身边的“质量管家”
实验室里,市质量计量院纤监团队是精益求精的“绣花匠”。面对堆积如山的检测样品,纤监团队创新建立“三查三验”工作法,将色牢度、PH值等关键指标检测周期压缩30%。寒潮突袭时,团队人员48小时连轴转完成10万床救灾棉被紧急抽检;开学季前,通宵出具100所学校床上用品检测报告,用数据筑起质量屏障。
在日常工作中,最常见的场景是企业送检员带着样品匆匆赶来:“老师,这批面料马上就要招标,拜托加急检测!”这样的“紧急任务”院工作人员每年要处理100多批次,通过启动“绿色检测通道”,从甲醛、pH值到致敏染料,12项指标全程加急出具检测报告,让企业如期拿到了结果。
同时,院工作人员还主动当起了“质量顾问”,一方面针对小微企业检测成本高的问题推出了“套餐式”服务,将纤维含量、断裂强力等基础检测项目打包,费用降低40%,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为企业开设“线上答疑群”,随时解答面料标识规范、洗护说明等问题,解决企业各类急难愁盼问题。有人问:“这些‘分外事’值得吗?”院工作人员说:“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岗位职责。”
学生服检验:守护成长的“第二层皮肤”
学生服检验,是质量计量院每年的“重点战役”。去年有一批学生服送检,在色牢度检测中,技术人员发现夏季校服的蓝色面料经摩擦后轻微掉色——虽然符合国标,但考虑到孩子们活泼好动,掉色可能影响穿着体验。针对潜在问题,全院立即启动加急复检,从染料成分分析到洗涤程序模拟,连续几天蹲守实验室,最终和企业一起制定了固色工艺的优化方案。当看着整改后“不掉色、更安全”的校服送达学校,技术人员那颗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
每年的市级监督抽查,院工作人员奔波于各县区学校、企业,抽检覆盖率达100%。有次进社区宣传活动时,一个扎羊角辫女孩凑过来好奇的询问:“阿姨,你们是在给衣服‘体检’吗?”那一刻,大家才突然意识到:手中的检测仪,丈量的不仅是布料的指标,更是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安全感。
爱岗敬业的底色:在重复中坚守,在细节中创新
纺织品检验的日常,是重复而琐碎的:每天要做20多次纤维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上百个视野;给学生服做耐磨测试时,机器要匀速摩擦5000次;测棉花回潮率时,样品要在烘箱里精确烘烤1.5小时……但就在这些“重复”中,院工作人员练出了“火眼金睛”:摸一摸布料,能大致判断纤维成分;闻一闻气味,能警觉化学残留风险。正如师傅常说的:“爱岗不是口号,是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敬业不是空谈,是在细节中寻找突破。”
纺织品检验是个“细活儿”,但细处见真章。当用千分尺丈量纤维直径,用色卡比对每一寸布面色泽,用数据为“济宁纺织”筑起质量防线时,质量计量院工作人员早已在经纬交织中织就了属于济宁质检人的价值底色。下一步,济宁市质量计量院将继续以匠心为针,以责任为线,在平凡的岗位上绣出济宁质检的华彩篇章。
(通讯员 孙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