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于4月2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昆明市6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获得表彰。为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昆明工会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6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奋斗故事。第3期,让我们一起聆听全国劳动模范、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昆明技术中心试制及设备组组长陈永的奋斗故事。
陈 永
匠心铸造中国“芯”
从生产车间到人民大会堂,从业31年,他始终坚守发动机行业一线,专治“汽车心脏”疑难杂症,见证和参与了“云南心”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他是陈永,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昆明技术中心试制及设备组组长,助理工程师、特级技师,也是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
01
百万造价的“心跳时刻”
发动机被喻为燃油汽车的“心脏”,其构造也如同人的心脏,精细复杂。因此,生产制造发动机从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装备制造业的水平。
2005年,公司决定与德国FEV联合开发国内首款高压共轨电控柴油发动机。陈永第一次见到那个银灰色的缸盖,就被深深吸引了,“我觉得它精密得如同博物馆的工艺品。”
当时国内高压共轨电控技术尚属空白,这台造价百万的样机每个零件都是单件加工,容不得半点失误。当听到公司领导说“这台机器交给你装”时,陈永的脑子一片空白,手心瞬间被汗水浸透。“对我来说,真的是压力山大。”为了攻克装配难关,陈永像着了魔一样,白天研究图纸,晚上翻阅资料,甚至用分度盘原理自制了一台可旋转的工装小车,19年过去了,这辆“工装小车”仍在生产线上服役。最终,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这台发动机实现了成功点火,轰鸣声响起的时候,陈永激动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正是这种爱思考爱钻研的工作习惯,让陈永成长为云内动力的发动机“土专家”。从普通产业技能工人到行家里手,一路走来,他攻克发动机技术难题19项,节约成本5700余万元;改制试验台架10个,节约成本1100万元。他提出的更改DPF载体材料和调整ECU数据项目,提高了材料的再生里程。他提出的SCR后处理出口温度模型替代项目,为取消PFM传感器的标定奠定了基础。他组织实施的模拟整车试验项目和自动标定项目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02
极境淬炼的“冰火之歌”
“三高实验”是指汽车在极地环境中的高寒、高温、高原适应性、可靠性检验,是汽车发动机研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做发动机试验,要经得起“上蒸下煮”的考验。在公司技术中心的28年里,“三高试验”是陈永每年必赴的战场。为了给发动机做高寒、高温、高原适应性、可靠性检验,陈永每年都会带着小组成员到极端环境中工作,吐鲁番、漠河、海南、昆仑山都是他们的试验地。
2006年海南高温试验,一场暴雨突袭,他和同事趴在排水沟里抢修离合器,浑身湿透却不敢停手;2007年黑河零下30℃的寒夜,他和徒弟跪在雪地里清理变速箱油,冻得手脚都失去了知觉;在海拔5000米的昆仑山口,雪粒像刀片一样刮在脸上,他带领团队一边咬牙坚持,一边紧盯实验数据,直到试验成功……
“品质的极致,往往诞生于最极端的考验中。”陈永说,最难忘的还是2019年研发国六发动机时,博世推荐的DPF材料在高温下存在烧蚀风险。陈永带领团队在新疆吐鲁番60℃的地表反复测试,最终用碳化硅材料替代方案,将再生里程从600公里提升到1200公里,大大延长了DPF的使用寿命。
03
智能时代的“匠人宣言”
在陈永劳模创新工作室,展示着很多小发明、小创造,有发动机模型、精密传感器测试仪,还有可视化后处理尿素喷射系统......这些凝聚匠心的发明,默默述说着传统技工向复合型人才的蜕变。
工作室成立之初,年轻同事曾问陈永,“现在都在讲智能制造,都在讲无人工厂,我们这些技术产业工人还有用吗?”面对这个问题,陈永思考了很多年,并且用实际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智能制造需要数据,但更需要懂得“为什么”的人。技术产业工人的双手既能拧紧螺丝,也能调试代码;既能打磨零件,也能设计工装。技术产业工人的价值,不在聚光灯下,而在每一台轰鸣的发动机里,在每一辆翻越青藏线的卡车上,在每一片被农机耕耘的土地上。只要中国制造需要“芯”,技术产业工人就永远是不可替代的“造芯人”!
坐在人民大会堂里,陈永感受到成为全国劳模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回到岗位,他小心收好奖章,第二天一如既往到试验室,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中。
“发动机试制研发工作复杂而精细,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数据都关乎成败。从最初的设计图纸到最终的成品,从零部件的选材到整体组装调试,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我们保持高度的专注与严谨。”陈永说,“成为全国劳模,我深感荣幸与自豪。作为一名发动机试制试验人员,我深知这份荣誉背后凝聚着无数的心血与汗水。我们面对过无数的技术难题和挑战,每一次都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但凭借团队的协作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我们成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什么是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陈永也许无法用语言精准地描述,但他始终用行动默默践行着。也许,那就是把对一件事的热爱融入平常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