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在缅甸地震中,有一位被困125小时的男子成功获救,超过了救援的“黄金72小时”,创造了“生命奇迹”。如果在地震中被困,人的体力和心理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应该怎样最大限度延长生存时间?
5月12日,在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举行的“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上,救出上述男子的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潘照虎表示,被困后,要争取一切生存条件,保持积极的求生心态,有效地发出求救信号。
他分享了两个具体案例。“在2023年2月土耳其地震救援中,中国救援队成功救出的第6名幸存者,被埋压在建筑废墟深层长达156个小时,他的呼救声和敲击声很难传达到地面,直到救援队伍利用挖掘机剥离建筑废墟时,他的敲击声和喊话才被听到。他当时被困于自己家中的卧室,建筑倒塌以后,他的左脚被建筑废墟紧紧埋压,导致无法移动寻找食物,只能依靠尿液来维持自己的身体机能,幸运的是,土耳其震区的高湿度环境减少了其身体水分的流失。当时他的活动空间非常狭小,被埋压的位置比较深,为他形成了一个天然的保温层,抵御了夜间的低温。再加上他的身材比较魁梧,靠消耗自己的脂肪来维持生机,最后获救的时候他的体重锐减了20斤左右,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在今年3月份,缅甸地震灾害中我们营救出的第5名幸存者,被困在一家酒店二层的客房内,当地气温持续高达43℃,他被困废墟长达125个小时,仅仅靠一罐收集来的粉末状饮料维持生命,实在没水了只能混着尿液饮用。他非常聪明,一开始不盲目呼救,保存体力,等听到我们救援队靠近的动静时,他才大声呼喊和敲击,最终成功获救。”
潘照虎指出,被困者在被困期间科学的求救方法和在面对灾难时顽强的求生意志以及坚韧的精神是获救的关键因素。
“当灾难发生后,被困废墟当中,我们首先要为自己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条件搭建一个安全空间,比如废弃的建筑构件,甚至坚固的家具等,为自己搭建一个临时相对安全的空间。然后要紧急处理自己的伤情,如果受伤了,有出血情况,就要紧急止血,避免伤情恶化。然后尽可能收集到食物和水,为自己创造生存机会。如果实在没有水,尿液也可以作为应急使用,但是要优先选择新鲜的尿液,减少感染风险。同时,还可以利用环境,比如高湿度的空气以及金属管道的冷凝水来延长自己的生存时间。”
“其次,要保持积极的求生心态。被困者在狭小空间往往面临巨大的恐惧和心理压力,这时候就要保持冷静,积极自我暗示,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战胜困难,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被救出去。”
“最后,要有效地发出求救信号,这个非常关键。当我们被困等待救援的时候不要盲目大声呼救,要保持体力,合理分配好体力,同时利用身边可用的物体,比如砖块、钢筋等敲击墙壁、金属管道等实体物件,而且要保持有节奏的敲击,以便于救援人员识别和发现。”潘照虎说。
编辑 张磊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