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宫剧,总能看到“让整个太医院陪葬”这句台词。就算太医在现实中已经消失许久,但太医这个词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在影视剧里“日常陪葬”的太医院,在历史上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太医,指为古代统治阶级服务的医生或者在宫廷里掌管药物的官员。为宫廷服务的医务人员自古就有,比如周代就已经对治疗不同疾病的医生进行分类。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可以分别对应今天的营养师、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动物医生。

从周代到明朝,宫廷医疗机构与医疗制度逐渐演变得更加精细,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医学教育机构,基层医疗也逐渐得到重视。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政权。满族先民女真人信仰萨满教,在缺少医疗的条件下,只好通过信奉萨满来摆脱痛苦。


白釉瓷萨满像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但到了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就已经采取了抑制巫医的措施,在治疗时更倾向于使用医术而非巫术,甚至开始禁止巫术用于治疗。崇德七年,多罗平安贝勒杜度患病,他的夫人请巫师来家里做法,皇太极得知此事后,下令将杜度夫人和巫师一并处死。


清人画皇太极朝服像轴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到了顺治时期,清朝正式建立了太医院制度,划分了内部人员的相关职能,太医的职称、工资、分类、工作场所也已经确定下来。



太医的职责是诊疗看病,其工作内容可以分为四部分。

一是影视剧里最常见的给皇室成员看病和保健。太医前往各宫看病,都要由御药房太医带领。给皇帝看病还需要将治疗方法、药方、药性、年月日,联同太医和太监的署名一起登记在册,并且呈给皇帝审阅。


《上交医书底账》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二是被临时派遣到特殊场景里,比如随军出行的军医。清朝军队中没有固定的军医名额,当将领、士兵生病需要医生时,才会从太医院里选派医生前往军营。

三是日常性或者定期开展的工作。刑部有固定的医师名额,用于给犯人医治。由于这个工作不像前面介绍的工作一样,为皇亲国戚、将军高官服务,接触的反而是底层犯人,所以大多数太医并不愿意做这份工作。科举考试中的顺天府乡试和文武会试环节,也会安排太医随侍,以保障考生健康。除此之外,为防止京城中的疫病,太医院官员会定期领药发给满汉民众,预防疾病发生。


铜柱钮“太医院印”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太医还有一项工作是管理宫中药材。药房分为生药房和内药房(也称“御药房”)两个,前者负责药材的购买、贮存、验证真假等事务,后者则负责对药材的再加工。



旧时医生大概率是男性,儒家认为“男女授受不亲”,于是男医生给女性诊疗时不便查看和接触,这样一来难以准确判断病症,所以过去总认为女性的疾病更难医治。因此古代有“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的说法。

宫闱之内更是戒律森严,历朝历代都在规范后宫女性的就医行为,后妃绝不能私自随意请太医入宫,即使太医被允许入宫诊治,也有诸多规定。朱元璋规定,“宫嫔以下有疾,医者不得入宫,以证取药”,妃嫔生病只能根据病情开药,不能请太医入宫。


慧贤皇贵妃朝服像轴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馆官网


如今女性在医学界的地位今非昔比,也随着大家的观念逐渐开放,女性也可以坦坦荡荡地找医生诊治了。

回看历史,太医院并非影视剧中动辄“陪葬”的悲惨设定,而是保障古代宫廷医疗体系运转的重要机构。历史上的宫廷医疗制度不断发展与细化,太医们在制度下具备多元职责,是维系社会医疗秩序的重要力量。清宫剧为了增强戏剧性,虚构了太医的坎坷命运,但真实历史上的太医院更多的是严谨的职责分工与管理。回归史料,我们方能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一窥太医们真实的工作状态。



参考文献

[1]杨晓宇.宫廷医者——中国历史上的太医[J].百科知识,2016,(17):51-53.

[2]黄旭.清代太医院制度探究[D].兰州大学,2009.

[3]单士魁.清宫的太医[J].紫禁城,1981,(01):12-13.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私信联系【松兰书社】小学士说明,万分感谢。转载文章需经【松兰书社】授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