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我本来都快对中美谈判不抱希望了。结果这一觉醒来,新华社凌晨五句话,直接把我看愣了。不是因为内容多,而是每个词都不含糊:谈了两天、实质性进展、重要共识、重新建机制……中美这是,真要认真谈正事了?

这事儿说起来挺突然,但其实从最近的几个细节来看,并不是毫无征兆。



首先,谈判时间比预期长。5月10日谈到11日,中美代表团在日内瓦连轴转两天,说明根本不是来寒暄几句,而是真刀实枪在谈。新华社的用词也没拐弯,“深入交流”“达成共识”这类词,属于非常明确的正面信号。

而美方的回应更直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发布会上用了“实质性进展”“谈判富有成效”这类表达,还说第二天要发布详细声明。这就不是什么场面话了,尤其是考虑到现在中美关系的温度,这种说法更显得罕见。

美媒也不是无感。CNN提到,中方代表在会谈中“非常强硬、非常勤勉”,但总体氛围是“极具建设性”的。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亲口说的,不像是推诿搪塞,更像是对这次会谈的认可。

我们知道,过去这几年中美之间的磋商,往往是“开一场、停三月”。往往谈完没几天,舆论又升温,一切归零。但这次不同,不光谈得久,而且说好了要继续——中美一致决定建立一个新的经贸磋商机制,并明确牵头人。这意味着未来的沟通将是制度化的,而不是临时碰头会。这一点非常重要,等于双方都打算把事情长期谈下去,而不是急着打一锤子买卖。

当然,不是因为气氛好,而是彼此都有压力。



中国这边,从去年底开始出口数据就在下滑,尤其是对美国的出口。今年一季度同比跌幅不小,纺织品、日用品、低端电子设备首当其冲。义乌、宁波、东莞几家外贸工厂近期都有工人提前放假,很多人说是“等关税窗口期”。简单说,就是等美国那边先表个态,看看关税政策有没有松动,再决定发不发货。

与此同时,中国财政部也在第一季度的简报里罕见提到“外部不确定性对出口造成压力”——官方用这种说法,其实已经在暗示问题的严重性。

而美国那边也不轻松。彭博社一篇最新的模拟研究显示,目前对中国商品平均145%的高关税,其实反而压得自己企业喘不过气来。很多产业链早就“脱不了钩”,不管怎么喊口号,现实就摆在那。像家得宝、沃尔玛、塔吉特这些零售商,这几个月内部库存不断上升,而补货渠道又受制于高价、长周期,开始有人内部呼吁“重新谈”。

可以说,中美这次能坐下来谈,并不是哪一方姿态软,而是彼此都需要一点缓和的机会。这一点,其实从会谈期间的“冷处理”也能看出来。

比如特朗普在谈判期间没有发推搞事,美国官方也没放“鹰派话术”来制造紧张气氛。反倒是通稿写得规规矩矩、措辞克制,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再比如通稿发布的时间选在5月12日。这天对中国人来说不是普通日子,是汶川地震17周年。在这个特殊节点选择对外发布谈判声明,不管是不是刻意,都有点象征意义。

而且,这次五句话的通稿,其实每句话都值得反复读。



第一句讲时间地点,不再赘述。第二句是中方代表团主动通报“深入交流”,这本身就说明谈得不浅。第三句是“实质性进展”和“重要共识”同时出现,是很罕见的表述。第四句提到“建立磋商机制”,不只是会一次,而是长线要谈下去。第五句说“联合声明将在5月12日发布”,那就说明:该敲定的基本定了,剩下就是细节文书。

外界的反应也很实在。谈判消息出来后,美股期货直接上涨,标准普尔和纳指都涨了超过1%。说明不是媒体给面子,而是市场在用真金白银说话。

这一次和以往的最大不同在于——双方都不再强调胜负,而是在重新寻找“能对话”的可能性。没有人一开始就想认输,也没有人真心想打到底。中美之间的合作关系从来不是靠说服,而是靠谈出来的。你让我一步,我留你一个回旋空间。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事可能不会立刻影响菜市场价格,但对国内一大批外贸工厂、进出口企业、港口物流业者来说,这场谈判就是命脉问题。尤其是小微企业,那点毛利,经不起几百美元的单边关税。

如果未来真的能把谈判制度化、把磋商机制立住,那对中美双方其实都是一种“止损”。

不喊口号,不讲大道理。就凭这次能坐下来说清楚话、谈出点实质结果,就已经比过去几年强太多。别指望一步到位,先恢复“能好好说话”的状态,就是最大的进步。5月12日,有点不一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