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夏意浸染燕山,中央民族大学青年学子正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跨越时空的实践课堂中探寻“铸牢”的历史根基与实践路径。4月27日至5月5日,该校创新打造的“行走的‘铸牢’课堂”全面铺展,师生们分赴北京中轴线、高新科技园区、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地开展实践教学。
在这场链接历史与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校方精心构建“文化寻根、科技探新、边疆实践”三维体系:文物古迹里师生共话千年“三交”史,AI实验室中零距离触摸中国式现代化脉动,昆仑山脚下青年与戍边人共植生态屏障。通过校院班三级联动,专家学者以全程导学护航,让“铸牢”教育从方寸课桌蔓延至万里山河。锦绣中华大地上,青年学子在行走中厚植“五个共同”理念,以青春足迹绘就民族团结进步的壮美画卷。
在历史场景中讲好“三交”故事
为充分发挥博物馆、文物古迹在展示和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的重要窗口作用,中央民族大学立足各民族“三交”进程,以增进“共同性”为目标,组织专家名师带领学生前往首都标志性地点开展实践教学。
在永定河畔,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冬丽以河为线,为学生讲解蕴含其中的民族交融故事。
“ 这条河早已超越地理课本的维度,它是流动的文明血脉,更是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空坐标。”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生索菲亚·马珮妍说,“‘母亲河’滋养的不仅是土地,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生不息的根脉。”
“这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既体现了‘择中立宫’的空间美学,更是‘六合同风’治国理念的立体呈现!”在正阳门箭楼上,历史文化学院 教师蒋爱花的讲解引发热烈讨论。
本科生王诗雅说:“我们既要当好文化遗产守护者,更要架起文明互鉴的桥梁,让这条千年轴线成为连接古今中外的文化通衢!”
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廖靖靖带着学生在北京南苑团河行宫遗址开展研学。师生们在御苑里穿行,于展厅中倾听,盘坐在森林小屋,畅谈文化传承、历史遗址保护与文博开发。
“历史不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脚下土地的记忆。”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生梁宇坤说,从御制诗碑到佛寺残垣,每一处遗迹都在诉说民族交融的故事。
在守正创新中赓续文化根脉
中央民族大学着眼于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组织开展经典诵读、非遗体验和文艺创作,引导师生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推动社会实践成果创新转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师生团队组织开展“《四书 》经典诵读”系列活动,通过研读中华典籍,体悟中华文明之道,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调理脾胃须单举”“左右开弓似射雕”……在北京同仁堂知嘛健康零号店,中外学生共打八段锦、同制中药香囊,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埃及留学生张信哲惊叹:“我对中国现代企业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认识又更深了!”
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高放说:“我第一次接触八段锦,没想到效果这么明显,气血仿佛也在一招一式间得到疏通!”
在体验前沿科技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
中央民族大学组织各民族学生到华为、小米、科大讯飞等科技企业参访。通过深层次解码创新基因,深刻感受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变革,让中国式现代化在青年心中具象化。
来自贵州、新疆、西藏、甘肃、云南等地的学生们在华熙华为智能生活体验馆深度体验华为产品,一起聆听鸿蒙公开课。师生与行业精英深度交流,探讨数智时代背景下,破解科技硬实力“卡脖子”、文化软实力“卡嗓子”难题的有效路径。
在科大讯飞总部,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陈博与AI主播“对话”后说:“我感受到了‘技术顶天、应用立地’的理念——他们不仅追求算法突破,更执着于将技术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生产力,这也激励着我重新思考技术与人文融合的可能性。”
小米汽车工厂的机械臂阵让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孝通班的强乐川深感震撼:“我感受到了自动化科技带来的巨大变革,更感慨于创造精神的伟大——正是无数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突破,才让这样充满未来感的生产场景变为现实。”
在大国边疆共绘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一堂大思政课、一次治沙实践、一台五四晚会、一场文旅推介……丰富的实践场景,让 中央民族大学学子在边疆深受教育。
4月29日至5月6日,中央民族大学大学生艺术团的学生们前往新疆和田,同来自北京、天津、安徽、新疆等地的36所高校200余名师生参加“青春和田行·首届京津皖新大学生文化交流周”活动。
青年学子行走于丝绸之路重要点位,在历史遗迹中感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底蕴;踏上巡边之路致敬戍边英雄,通过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实地实践,深刻体会“岁月静好背后是有人负重前行”的精神内涵;体验种植固沙草方格,用汗水构筑起“青春中国”的生动标识,以实践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理念。
历史文化学院教师何永智带领学生赴辽宁大连、吉林长春开展调研。团队聚焦城市文脉中的民族团结与“三交”元素,通过探访两地历史遗址、文博机构等,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青年视角的实践参考。
“此次实践让我深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需要课堂的理论滋养,更需要躬身实践加以体悟。”历史文化学院强基班学生闫耀烜说。
中央民族大学校领导表示,此次春季社会实践以“大思政课 ”理念为引领,通过校地协同、资源融通,推动“铸牢 ”教育实现“三个转变 ”:从校园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的空间延伸,从单向灌输到知行合一的方法革新,从理论学习到教学相长的认知升华,真正让青年学子在行走中华大地中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
据悉, 中央民族大学将进一步用好社会大课堂,教育引导学生在实干锻炼中受教育、长才干、展作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服务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制作 |章音頔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看完了,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