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买房子的,尤其是高层的电梯房,现在有人已经后悔了。我家一个亲戚,在2006年买的电梯房,当时全款一次性付清,总共不到100万,刚开始,这个小区给人的感觉还是蛮高大上的,可是如今再去他们小区,真的是一言难尽,车子乱停,绿化基本没有,保安亭形同虚设,虽然每年都收物业费,但是明显可以看出来,物业压根就不作为。



以前在城里能够住上电梯房,那觉得相当有“面子”,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摩天大楼狂热”逐渐退潮,取而代之的是对超高层住宅的深刻反思。像这种高层电梯房,未来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事实上如今也初见端倪,其弊端也是越来越明显。



事实上,关于对超高层的限制,这几年很多地方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比如2024年,江苏发布《关于加强高层建筑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明确“一般不得新建100米以上住宅”,深圳新版《建筑设计规则》则将住宅限高设为150米,并减少公摊面积。

2025年,住建部《住宅建设标准》修订稿进一步提出“严格控制新建18层以上住宅”,鼓励发展6层及以下低密度社区。安徽、北京等地也相继出台类似政策,限制超高层建筑群布局,并强调与消防救援能力匹配。



这些政策的背后,其实也暴露了诸多的一个问题,比如高层尤其是30多层的房子,它的维护成本是非常高的,尤其是设备老化问题,当电梯故障频发、外墙保温层脱落、管道系统锈蚀等问题,随着楼龄增长日益突出。这个时候,如果维修基金耗尽,那么就得再投入更多的钱去维护。

其实最让人担忧的,还是年消防安全隐患。2021年住建部与应急管理部联合排查发现,超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存在“四大难”:火势蔓延快、疏散距离长、供水不足、登高救援难。



像重庆渝中区消防救援支队对134栋百米以上建筑的排查显示,约30%的避难层被违规占用,40%的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资质不全。一旦发生事故,高层居民逃生概率远低于低层住户。

我记得曹德旺曾断言“房子不过是钢筋水泥,终将贬值”。

这一预言在二手房市场逐步应验。2025年数据显示,全国13个重点城市二手房挂牌量突破200万套,其中30层以上住宅成交周期比多层住宅长60%,价格跌幅高出15%。



以上海某32层小区为例,其挂牌价从2023年的8万元/㎡跌至2025年的5.2万元/㎡,仍无人问津。业主尝试转租,却发现租金回报率不足1.5%,远低于理财收益。

此外,公摊面积争议进一步削弱市场信心。30层住宅公摊普遍达25%-30%,业主需为无法使用的门厅、走廊支付物业费与采暖费,而多层住宅公摊仅10%-15%。购房者宁愿选择得房率更高的低层或新建限高住宅,这就会导致老旧高层陷入“降价—抛售—贬值”的恶性循环。

终极结局:沦为“城市贫民窟”?

从政策与市场趋势的来看,未来三十多层电梯房可能面临三种结局:

1、价值缩水与阶层固化

条件较好的业主陆续搬离,剩余居民无力承担维修费用,社区环境恶化。而且还会面临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物业费收缴可能会遇到难题,最终沦为低收入群体聚集地。



2、城市更新中的“弃子”

高层住宅拆迁成本极高。以30层建筑为例,若容积率为5,开发商需重建至少60层才能盈利,这显然不现实。地方政府更倾向改造低层老旧小区,高层住宅或成“永久性存量”。



3、政策兜底可能会出现功能转型

少数核心地段高层可能通过政府补贴改造为保障房或青年公寓。例如,北京朝阳区试点将空置超高层住宅改为“人才驿站”,但受制于改造成本,此类案例尚属少数。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基本上很少会出现。

三十多层电梯房,其实也折射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刻教训,盲目追求高度的开发模式不可持续。未来,低密度、高得房率、强安全性的住宅将成为主流,而现有超高层会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