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的谈判桌前,中美两国经贸代表团完成了又一轮历史性对话。当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首次以"中国合作伙伴"定义双边关系,当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描绘"友好且建设性"的谈判场景,大家似乎看到了中美关系破冰的曙光。

这场被外媒称为"改变贸易战走向"的会谈,让亚洲股市应声上涨,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连锁反应。



此次日内瓦会谈的成果超出市场预期,双方在三个维度展现出突破性进展。

中美同意建立常态化经贸磋商机制,这意味着过去四年间时断时续的对话模式将被制度化框架取代。这种转变具有里程碑意义,毕竟自2018年贸易战以来,双方尚未建立过如此级别的定期沟通渠道。

在关税问题出现实质性松动。特朗普公开提及将中国商品关税从145%降至80%的可能性,其团队更在非公开场合讨论50%的调整方案。这种调整虽未完全满足中方"取消所有单边关税"的要求,但相较于此前的高压态势,已构成显著让步。

会谈结束后,亚洲股市全线飘红,华尔街期货指数应声上涨,美元指数突破关键阻力位。这种联动效应表明,全球资本正用真金白银为中美关系转暖投票。印度要求美国免除关税,当欧盟准备对950亿欧元美国商品实施反制,全球贸易体系已到不破不立的临界点。



"中国合作伙伴"这个表述的浮现,绝非简单的外交辞令变化。从"战略竞争者"到"合作伙伴"的称谓转换,美国对华的态度也变了。但需警惕的是,美国的话语转向往往伴随着策略模糊性。回顾历史,特朗普政府曾多次在谈判中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策略,先制造紧张局势再以"拯救者"姿态出现。



从80%到50%的关税调整方案,看似幅度巨大,实则暗藏玄机。从145%到80%的调整,更多是恢复性修正而非实质性让步。要理解这点,需厘清美国关税政策的计算方式。

当前对华加征关税分为三个批次:首批340亿美元商品税率为25%,第二批160亿美元为25%,第三批2000亿美元为7.5%-25%不等。所谓"降至80%"的表述,实则是将多批次关税综合计算后的平均值,这种统计方式容易制造让步幅度较大的错觉。

中方的立场始终明确:取消所有单边关税。这种坚持基于三个维度考量:一是法律原则,WTO框架下美国加征关税本就缺乏合法性;二是经济成本,关税最终由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承担;三是战略信号,全面取消关税才能彰显美方纠正错误政策的决心。但现实政治中,完全取消关税面临国内政治掣肘,这要求双方在原则与务实间寻找平衡点。

印度要求美国免除关税的强硬姿态,日本要求"撤销而非降低"汽车关税的诉求,欧盟950亿欧元反制清单的准备,构成对美国的"关税反包围"。这种连锁反应揭示了全球贸易体系的脆弱性:当最大两个经济体陷入对抗,所有国家都将成为受害者。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策略调整。印度、巴西等国开始效仿中国,通过反制措施维护自身权益。这种趋势若持续发酵,或将催生新的国际贸易联盟。而对美国而言,如何在维护霸权地位与适应多极化趋势间找到平衡,将成为未来外交的核心命题。

尽管谈判取得突破,但将此解读为"握手言和"为时尚早。特朗普政府的"交易型"外交风格,决定了其政策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历史经验表明,从《巴黎气候协定》退群到伊朗核协议撕毁,白宫的承诺往往需要配套机制保障。因此,在联合声明正式发布前,任何乐观预期都需保持克制。

对中国而言,维持战略定力至关重要。更需警惕的是,美国可能通过"部分合作"制造国际舆论,将中国塑造成"不愿妥协"的形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