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的奇妙世界里,溶液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存在。而饱和溶液,作为溶液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有着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深入探究一下饱和溶液的奥秘。

一,什么是饱和溶液

从定义上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剂中所溶解的溶质已达最大量(溶解度)的溶液。简单来说,就是在特定条件下,往溶剂里加溶质,加到再也加不进去,溶质不能再溶解了,此时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比如说,在一定温度下,往一杯水里不断加食盐,加到最后,不管怎么搅拌,都有食盐颗粒沉淀在杯底,这就表明这杯食盐水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

从微观角度来看,溶解过程其实是一个动态平衡。当把固体溶质放入溶剂中时,固体表面的微粒(分子或离子)由于自身振动以及溶剂分子的吸引,会逐渐离开固体表面进入溶剂分子之间,这就是溶解过程。与此同时,已经溶解在溶剂里的溶质微粒也在不断运动,有些碰到尚未溶解的固体表面时,又会被吸引回去,这就是结晶过程。一开始,溶液里溶质分子(或离子)少,溶解速度比结晶速度快得多,所以整体表现为固体溶质不断溶解。但随着固体持续溶解,溶液里溶质微粒增多,结晶速度逐渐增大,最终会达到结晶速度与溶解速度相等的状态,也就是溶解平衡,此时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二,饱和溶液的特点

1,浓度固定性

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饱和溶液的浓度是一个固定值。一旦达到饱和,无论再怎么搅拌,或者放置多长时间,只要条件不变,溶液的浓度都不会改变。这是因为在这个条件下,溶剂已经溶解了它所能溶解的最大量的溶质,无法再增加溶质的溶解量。

2,与温度紧密相关

一般情况下,温度对饱和溶液的影响非常显著。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也就是说,升高温度,原本的饱和溶液可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更多溶质;降低温度,饱和溶液中则可能会有溶质结晶析出,溶液中溶质的量减少。例如,硝酸钾在热水中的溶解度比在冷水中大很多。在一定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当加热升温后,它可能就不再饱和,还能继续溶解硝酸钾;而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就会看到有硝酸钾晶体析出。但也有少数物质比较特殊,比如熟石灰(氢氧化钙),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

3,溶解度有极限

每一种溶质在特定溶剂中,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都有一个溶解度极限。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就意味着已经达到了这个溶解度极限,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例如,在 20℃时,100 克水中最多能溶解 36 克氯化钠,此时的氯化钠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再多的氯化钠就无法溶解了。

4,溶质的动态平衡

虽然从表面上看,饱和溶液中的溶质似乎处于静止状态,不再溶解也不再结晶,但实际上,溶解和结晶过程一直在进行,只是它们的速度相等,处于动态平衡。就像一个旋转门,进去的人和出来的人数量一样,从整体上看,门内的人数保持不变。在饱和溶液中,单位时间内从固体溶质进入溶液的微粒数量和从溶液中回到固体溶质表面的微粒数量相等,所以溶液的状态看起来没有变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