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年前,一场 8.0 级的汶川大地震,瞬间将无数生命的轨迹改写,山河破碎,家园不再。
就在那千钧一发之际,15 名空降兵勇士,背着伞包,怀揣遗书,从近 5000 米高空决然跃下,向着未知的震中地带 “盲跳”。
他们这一跳,跳出了生命的极限,更跳出了人性的光辉。
如今,17 年已过,他们在何方?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
一、故事回溯
2008年5月12日,一场空前的地震灾祸降临在汶川大地,一时间哀号遍野,万里悲鸣。
汶川县映秀镇全镇一万多人口,数千人死亡,整个镇子被夷为平地;
北川县老县城80%建筑倒塌,因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将30个村庄吞噬。
位于震中的茂县更是超过6000人死亡,数万人受灾!
中华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沉痛灾难之中,无数家庭支离破碎,社会各界遭受重创。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最大的地震,汶川地震直接造成八千多亿元的损失,受灾总人口达4625.6万人,其中遇难者、失踪受伤者更是数不胜数!
央视主持人宁远播报灾区伤亡时悲痛哽咽,记者李小萌采访灾民后失声痛哭,这些场景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这场地震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伤痛难以磨灭。
但是当受灾群众在建筑倒塌、家破人亡、断水断电断网的绝望中哀啸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出发
了。
茂县作为震中,影响最为严重,俨然已经成为与外界失联的孤岛,迫切需要外界介入援助。
而此次15位勇士跳伞的地点,便是在茂县上空。
5月13日凌晨1点30分,时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长的李振波,接到“空降灾区”的紧急任务。
经过仔细研究方案,李振波决定带领14名经验丰富的空降兵,装备翼伞进行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对空指挥的盲跳!
此次任务风险极大,在不清楚地面状况的时候,随时都会丧失战士们的生命。
但是为了灾区的群众,中国人民解放军义无反顾,每人留下一封遗书,毅然奔赴战场!
5月14日10点20分,运输机起飞前往茂县上空,当时因为云层厚度重,无法有效观测到地面情况。
后来李振波通过云缝观察岷江的走势,这才找到茂县所在。
一切准备完毕,李振波说出那段震撼人心的话:
“同志们,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灾情,就是命令!”
说完,李振波身先士卒,第一个从机舱中纵身跃下,6名空降兵紧随其后,21分钟后,剩余八人也跳下飞机。
跳伞过程中,大家遭遇了各种突发状况。
这15名英雄,需要在空中自由落体1500米,如果是普通人在这个过程中就已经晕厥,但是他们靠着顽强的毅力和精湛的技术挺过来了。
此次跳伞最为惊险的莫过于雷志胜。
他的降落伞在空中不受控制地缠绕在一起,由于无法展开,他从头到尾都在做自由落体运动!
过程中雷志胜虽然慌张但是一直保持清醒。
他毅然决然割断主伞,直至距离地面100米时,才依靠备用伞降落。
这一跳,李振波大腿被树枝刺穿,殷远被挂在树上,雷志胜右腿撞到石头,但好在15人并没有性命之危,稍作调整便毅然奔赴前线。
他们在七个昼夜里奔波,收集信息、上报灾情,开辟机降场,徒步220公里,只为在这场人与自然的对抗中获得胜利。
此次空降救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十大灾难救援奇迹”,对中华民族也影响深远。
他们的事迹不仅给予了灾区群众莫大的鼓励,也为灾区的孩子们埋下一颗参军入伍的种子。
当时 12 岁的程强目睹空降兵部队的救援行动后深受触动,在救援部队撤离时,高举“长大我当空降兵”的横幅送别。
后来,他如愿参军入伍,成为一名空降兵,并担任了“黄继光班”第 38 任班长。
从汶川地震发生到如今已经过了17年了,他们的生活也有了些许改变。
李振波任空降兵高级工程师,李玉山专攻“三无”空降技术,殷远任特战旅教官,继续在军中服务。
其余人则转业至消防、公安、民航等领域,如王君伟成为乐山民警,郭龙帅从事修路工作,雷志胜在基层街道服务,继续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15 名空降兵的英勇事迹成为了一段不朽的传奇,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人。
时光流转,17 年过去了,如今的中国在地震救援领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无奈的盲跳,已成为历史的记忆。
二、我们再也不需要盲跳
2008年因为技术限制,我们才不得不让勇士们冒着生命危险盲跳。
这一事件虽然感动了万千民众,但是也反映出我们当时因为科技落后,被迫做出选择的无奈。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再也不需要盲跳。
2024年1月23日,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
地震一发生,相关部门快速响应。
在遥感卫星的检测下,不到21分钟,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迅速响应,开始组织救援队伍。
三十分钟内,北斗已经将受灾数据传回指挥中心。
阿克苏再也不会像茂县一样陷入信息孤岛的困境。
在震后一小时内,更是通过无人机进入现场进行勘测,为道路救援进行提前勘测,帮助部队进入节省大量时间。
震后不到3小时,各乡镇主干线路全部送电,恢复通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灾民的紧张心理。
震后四小时,蛇形机器人进入勘测生命迹象,引导救援人员精准破拆。
震后四小时,大型无人机向 3 个交通中断村落空投 300 顶帐篷、2000 个急救包,解决偏远地区物资“最后一公里”问题,完成物资送入灾区的任务。
阿克苏地震救援的高效与有序,与当年汶川地震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不仅是科技发展的成果,更是国家进步的有力见证。
结语:
5000米高空盲跳,是往昔科技困境下的无奈抉择,却也是15位勇士用生命书写的忠诚与担当。
他们的义无反顾,如同一束束炽热的光,照亮了灾难中人们前行的道路,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人的铁血柔情与英勇无畏。
灾情是检验国家实力与担当的试金石,更是见证人性光辉与温暖的放大镜。
我们铭记汶川地震的伤痛,更感恩15名空降兵的英勇付出;
我们欣喜于如今科技发展带来的救援进步,更深知唯有不断奋进、砥砺前行。
部分资料:
央广军事|汶川地震17年了!空降兵十五勇士的惊天一跳,再看依然震撼!
人民日报|汶川地震,17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