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东,1986年10月出生,景德镇市人大代表,景德镇市劳动模范,景德镇景涵陶瓷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一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江西省“能工巧匠”、“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琢器利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2018年连续两届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分别荣获全省及分赛区第一、全国第二的好成绩,现为景德镇陶瓷技师学院教师。
在景德镇市昌南新区的一间工作室里,一盏素胎瓷杯正随着利坯刀的游走逐渐显形。刀锋轻旋,泥屑纷落如雪,198克的泥坯在1分钟内变成仅余18克的薄胎雏形。这炉火纯青的技艺背后,是国家级技能大师王景东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他以刀为笔,在泥与火的交响中,书写着新时代匠人的传奇。
泥胎上的时光刻度
“三分拉坯,七分利坯”,景德镇千年窑火淬炼出的这句行话,在王景东手中被赋予了新的注解。当笔者见到这位38岁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时,他正指导学生用指尖感受坯体干湿度:“利坯如抚琴,听的是泥胎的呼吸。”干燥至七分的坯体脆弱如蝉翼,刀锋每推进一毫米都需融合力学计算与艺术直觉。他独创的“心手合一”操作法,将传统利坯误差从3克精准至0.5克,让薄胎瓷从宫廷秘技走入百姓茶席。
荣誉墙上,全国技术能手、江西省“能工巧匠”等称号记录着他的成长轨迹。从浮梁农村走出的少年,16岁在陶瓷作坊当学徒时,或许未曾想过那些浸透汗水的晨昏,终将凝结成23项国家发明专利。2017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银奖的奖杯旁,摆放着初代龙子壶的设计草图,线条间依稀可见当年那个在工棚里反复琢磨改良刀具的执着身影。
窑变中的创新密码
在景涵瓷莊的展厅,第四代泉眼盖碗折射着穿越时空的智慧光芒。祥云与如意纹饰的镂空泉眼,既承袭宋代影青瓷的婉约,又暗合流体力学原理。“传统盖碗出汤如瀑,我们让茶汤似山泉漫涌。”王景东轻抚器皿解释道。这款历时半年迭代的创新之作,将手指按压的气压控制原理与传统器型结合,在保留手工温度的同时,让茶道仪式更具观赏性。市场给予热烈回应——月产万件仍供不应求,印证着守正创新的永恒魅力。
面对智能修坯机的普及,这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展现出开放胸襟:“科技不是对手,而是让传统技艺飞向更远星辰的翅膀。”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数字化利坯教学系统,正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将匠人经验转化为三维模型,让古老技艺在虚拟空间中永续传承。
创业征程的披荆斩棘
2010年,怀揣着对陶瓷事业的无限憧憬,王景东毅然踏上了创业之路,创立了属于自己的陶瓷小作坊。2015年,在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和资源后,王景东决定创办景德镇景涵陶瓷文化有限公司。从作坊到公司的转变,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管理模式、生产流程等全方位的升级。王景东四处考察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现代化生产设备,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生产规范。在他的努力下,公司逐渐走上了正轨。
景涵瓷莊始终秉持着“信誉第一、品质至上”的经营要诀,将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线。王景东深知,只有高品质的产品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
为了严格控制产品质量,王景东亲自参与每一道工序。从原料的采购到成品的出厂,他都亲力亲为,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高标准。他还制定了一套科学的考核制度,对员工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激励员工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王景东告诉笔者,在制陶过程中,每一件产品都要经过多道严格的检验工序。例如,在利坯环节,工人必须将陶坯的厚度误差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否则就会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在烧制环节,要根据不同的产品和原料,精确控制温度和时间,以确保产品的色泽和质地达到最佳效果。
正是因为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景涵瓷莊的产品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赞誉。公司的青花双龙大盖碗采用了传统的手绘工艺,图案精美细腻,色彩鲜艳持久。这款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成了景涵瓷莊的标志性产品之一。
薪火相传的文明接力
暮色中的景德镇陶瓷技师学院实训室上空仍回响着刀具与辘轳的和鸣。作为教师,王景东的教案里写着特殊批注:“教技法,更要传心法。”他独创的“三维立体教学法”将美学鉴赏、材料科学与市场营销熔铸一炉,培养出200余名既能守住手艺、又懂现代经营的综合型匠人。学生陈雨欣告诉笔者:“王老师总说,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既要有坐冷板凳的定力,也要有开新局的胆识。”
从田间少年到行业标杆,王景东用半生诠释着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当笔者问及成功的秘诀,他指向工作台前“御瓷千年·功法自然”的墨宝说:“景德镇的泥土记得每个匠人的指纹,就像时代会记住那些既敬畏传统又敢于破局的人。”
月光漫过昌江,景涵瓷莊的窑火依然明亮。在这里,每件瓷器都是凝固的时光诗篇,记录着一个匠人用匠心守护文明根脉、以创新开辟未来的壮美征程。
来源:本报消息
撰稿:曾思云
值班编校:尹静彦、徐贵保
值班主任:齐菲斐
值班编委:邹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