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俪发文告别角色
谁惯的这种浪费眼球的行为
文/Ruby
夏日的午后,我漫不经心地刷着手机,突然看到孙俪发了一篇"正式告别"的长文。心脏骤然一紧——是生病了?是退圈了?还是与邓超离婚了?手指颤抖着点开全文,哦,原来只是她在某部剧里的角色杀青了。
我将手机扔到一边,长舒一口气的同时,也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这种浪费公众情绪的文风,真的很难不让人心生不满。
"正式告别"四个字,在中文语境里几乎就是预示着诀别人世或者退出行业的严肃表述。
孙俪用这种分量十足的词汇来形容一个虚构角色的结束,不禁让人想起那些为了博眼球而故意含糊其词的标题党。
其实这不是艺人第一次这样做了。去年,某女星发了一条"我决定了"的动态,配图是她略带忧郁的侧脸,引来粉丝无数猜测和担忧。结果第二天发布的是她接了某护肤品代言。
前年,另一位男星发文"十年了,该说再见了",粉丝以为他要退圈,结果是他换了新手机。
娱乐圈似乎正在形成一种默契:用最严肃的表述,说最平常的事。
角色的离去固然值得纪念,但何必如此兴师动众?一部戏拍完了,角色自然就结束了,这是每个演员的日常工作。
如果每个演员对每个角色都要"正式告别",我们的社交媒体怕是要被挤爆。
记得看过一个采访,孙俪曾说自己对角色有着深厚的感情,每个角色都像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这种敬业精神固然可嘉,但当敬业变成一种表演,当情感的表达变成了一场公众展示,它还是敬业吗?
娱乐圈的浮夸,总是在消费公众那份与艺人的情感连接。
相比之下,我更欣赏那些低调完成工作的艺人。章子怡演完《我的父亲母亲》《卧虎藏龙》这样的经典角色,也没见她郑重其事地"正式告别"。
梁朝伟塑造了那么多深入人心的形象,从阿飞到梁宽,但他只是简单地说:"戏拍完了就结束了,角色就留在那里,我去做下一个工作。"
或许孙俪是真情实感,但这种感情需要如此公开化吗?角色的告别可以放在心里,可以在私下与剧组成员分享,为什么一定要搬到公众平台上?是艺人们越来越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付出和投入,还是社交媒体时代的展示性人格作祟?
我想起前些年有媒体曾采访张艺谋,问他如何看待自己早期作品的成就。
他只是笑笑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电影拍完就拍完了,我从不回头看自己的作品。"这种淡然,反而更显大家风范。
不知从何时起,艺人们开始如此看重每一个角色的"告别仪式"。
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写长文,配上工作照,深情回顾拍摄历程,仿佛完成了一次生离死别。
粉丝们也习惯性地在评论区感动落泪,为艺人的"敬业"点赞。
这种互动是如此和谐,以至于没人敢问一个简单的问题:这真的有必要吗?
角色的意义不在于如何告别,而在于它是否真正走进了观众的心里。
孙俪是位好演员,这一点毋庸置疑。从《甄嬛传》到《安家》,她塑造了不少深入人心的角色。
但正因为如此,她的作品自然会有生命力,不需要靠这种"正式告别"来强化存在感。
当艺人把私人情感过度公开化,当工作流程被赋予过多仪式感,我们不得不怀疑:这是真情流露,还是另一种形式的营销?
明星们需要明白,公众的关注是有限的,情绪投入也是有限的。
当你用"正式告别"这样的重磅措辞来形容一个角色的结束,就像是在公共场合大喊"着火了",却只是点了一根蜡烛。
久而久之,人们会疲于应对这种情绪绑架,对真正重要的告别也变得麻木。
生活中的告别已经够多了,那些真正的生离死别已经足够让人心力交瘁。
艺人们,请善待公众的情绪,善待那些真心关注你们的人。
你们的角色结束了,轻轻说一句"谢谢"就够了,没必要搞得像是生命中的重大转折。
因为说到底,那只是一个角色而已,而不是你的生命。
喵呜!
点赞/分享/推荐
选哪个我都摇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