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上午,记者获悉,作为江苏省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苏州考古博物馆致力打造一个贯穿考古全生命周期展示、研究和探索平台,将于5月17日正式开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馆内藏品以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藏品为展陈底色,精心挑选1200件/组出土文物,其中五分之四以上展品与遗迹首次亮相。
记者看到,苏州考古博物馆选址于苏州市石湖景区内,位于石湖北侧、越堤路南端,紧邻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越城遗址东北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见证了历史变迁的土地,如今将焕发新的生机。苏州考古博物馆规划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972平方米,设计为地面一层、地下一层,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教授程泰宁主持设计。
该方案巧妙融合了越城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筑造型以地景式场地设计和越城遗址出土的“石锛”和“钺”为设计原型,由大气奔放的三角形块面构成,营造古朴、沧桑、野趣的历史氛围。建筑体量不高不大,既有传统文化的内涵,又有简洁明快的现代设计感,创造出绝佳的视觉效果。
据了解,作为江苏省首座富有地域特色的专题博物馆,苏州考古博物馆致力于打造一个贯穿考古全生命周期的展示、研究和探索平台。其建馆理念以“苏州考古——我们的精神家园”为核心,将文明探源、考古成果与江南文化巧妙融合,构建和展开考古博物馆陈列展览、公众考古和基于观众体验度的智慧服务。
苏州考古博物馆一层基本陈列“源起江南——苏州地域文明探源”,以江河湖海的考古地理发展史、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文物保护理念、考古成果叙事为主线,分为“江海共潮生”“手铲释天书”“考古见姑苏”三大篇章,讲述苏州文明起源、解读考古何为、梳理苏州历史文脉等核心问题。
考古叙事立足本区域考古工作的产生、发展与成熟阶段进行全面阐述。对于以考古学构建本区域历史进程所做的工作与成果系统展示,博物馆负一层的“华章江南——苏州考古发现成果”陈列以时间轴为经,构成展览叙事主线,采用叙事主题分版块组合的方式,以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面向为纬,分为“文明溯源”“吴越新证”“都会寻踪”“海丝遗痕”四大篇章,构建经纬结合、重点突出的苏州考古叙事逻辑,以及考古工作者筚路蓝缕的艰辛历程。
展览以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的藏品为展陈底色,甄选陶瓷器、漆木器、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等出土文物1500余件(套),其中,五分之四以上的展品与遗迹属于首次亮相。
记者了解到,苏州考古博物馆所收藏的可移动出土文物,主要来自各类考古发掘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了苏州地区从三山岛的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各历史时期,每一件文物都犹如一个个时间胶囊,封存着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细致的考古发掘,这些文物得以重见天日,并以一种更为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