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提起护士的日常工作,很多人认为都是在医院里完成。然而不久前,在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以下简称“科交会”)的现场,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胸外科食管疾病外科病区护士长姚秀英却化身“推介官”,向观展者介绍来自该院的医学创新成果。
“我是以医院‘创新执行官’的身份来到科交会的。”姚秀英口中的“创新执行官”是她除了临床护士之外的另一身份。“现在我每周会在医院的医学创新转化门诊‘坐诊’,通过产品评估、市场估量、商务洽谈等,帮助医护人员的创意‘金点子’照进现实。”
姚秀英在科交会为医院创新成果做推介。
让ICU失禁患者获得更舒适的护理
“这款产品现在拿到注册证了吗?”“产品单价大概定位在多少?”“产品主要是面向医院还是患者端呢?”在科交会现场,中国科大附一院展台前的一款产品吸引了不少投资企业方和参观的市民驻足,而他们所问询的这款产品正是来自姚秀英的一项发明“神器”——失禁引流系统(一次性粪便专用引流管)。
姚秀英曾在ICU(重症监护病房)工作了19个年头。“很多ICU患者,因为疾病或治疗的原因常常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患者很痛苦,我们的护理工作量也很大。”为此,她尝试了很多办法。2013年,她发现用造口袋外接收集的方法效果不错,在此基础上,她又根据男女患者不同的生理结构一次次进行了改进。
一次性粪便专用引流管。
“这也是如今我们在科交会上展出的这款产品的雏形。”姚秀英认为,产品的设计源头在于临床,根据应用需求逐渐改进设计、增加功能,产品的设计思路也会随之越来越清晰。目前成型的这款一次性粪便专用引流管采用医用硅胶吸附技术和气压平衡阀设计,与负压引流收集容器配套使用,在防止渗漏的同时减少异味,还能有效降低肛周皮炎发生率,为失禁患者提供更卫生舒适的护理方案。
医学创新要“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
“一次性粪便专用引流管是我牵头转化的第一个产品,也是医院第一个获批二类医疗注册证的产品,目前已经上市。”在姚秀英看来,任何一款产品从最初设计到最终落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不是专业从事科研转化的医护人员来说,中间难免“踩坑”“碰壁”。而她设计的这款产品能顺利上市应用,离不开医学创新转化门诊的加速助推。
姚秀英告诉记者,2023年中国科大附一院开设“医学创新转化门诊”后,她便意识到医院内很多护理人员独特的创新想法其实也可以申请专利、转化落地。
医护人员在医学创新转化门诊接受项目辅导。
那么,医学创新转化门诊究竟能提供哪些帮助?“创新执行官”又担任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姚秀英介绍,不同于普通门诊,医学创新转化门诊的“患者”正是院内的医护人员,他们带着自己的创新想法过来,作为“创新执行官”,便要为这些源自临床工作的“金点子”把脉。
具体而言,“创新执行官”会先和医院的“首席创新官”一起,辨别产品的临床需求、应用场景真伪,再从技术经理人的角度出发,判断项目或产品的市场可行性及体量价值。后续,该门诊会陆续邀请工程师辅导、代理律师、企业方等完成画图设计、专利申请、知识产权评估、成果推介和转化等一系列流程,为临床科研团队和技术团队提供“一站式”服务。
自2017年底加入中国科大以来,医院不断加大医学创新转化的工作力度。“医学创新转化门诊目前已‘开诊’近百期。”姚秀英直言,临床需求和患者需要就是创新的动力。“护理工作也和医生诊疗工作一样需要不断跨界学习和创新,让更多的成果能够最终回到临床,服务患者健康。”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婉馨 通讯员 方雯
来源:安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