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德勒”第五届西藏网络影像节正在征集作品,为支持广大网友的创作与投稿需求,本期节目特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原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原《中国摄影家》杂志主编、原《中国摄影艺术年鉴》主编高健生,分享个人西藏主题摄影作品的创作心得,并就西藏摄影创作提出建议。
▲嘉宾简介与本期节目分享图片
【作品分享】
▲《塔尔钦镇·母与子》高健生摄影作品
高健生:这张照片拍摄于2014年10月17日早上8点。几天前,一场大雪降临,我们被困在塔尔钦镇。当时大雪纷飞,我们无事可做,只能上街转转。本来我们计划转山,但因为大雪无法成行,于是拍下了这张照片。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大雪纷飞中,一对母子走在路上。从母亲的装束和她背的麻袋来看,她是一位来自很远的地方的牧民。她后面的小孩手里拿着一根登山杖,还攥着半包剩下的干脆面。他们本来是准备来转山的。在照片的远方,雪山下还有一座白塔。
这张照片的拍摄目的是想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展现西藏老百姓在信仰的支撑下顽强生活的精神。尤其是这对母子的出现,展现了西藏人的人生观。他们这一代经历的各种起伏,都是为了下一代的幸福。
▲《桑耶寺旁炒青稞》高健生摄影作品
高健生:这张照片拍摄于2011年10月3日,在山南地区的一个小村子。当时已是傍晚,一些藏族百姓把青稞收上来后,经过晾晒,将青稞炒成成熟的青稞粒,再碾成青稞粉,做成糌粑食用,糌粑是藏族人的主食。这张照片让我觉得信息很丰富。
尤其是照片中的小姑娘,她调皮的神态、被高原晒红的脸蛋,还有那种带有半卷曲的、藏族人特有的头发,以及脖子上戴着的红玛瑙项链和耳朵上的小耳环,整体上展现出一个很具有民族特点的小姑娘。背景中,她的妈妈和其他几位村民在炒青稞,炒青稞灶上的火很旺。在小姑娘身后,一位穿白衣服的妇女正在过筛,因为青稞是在热沙子里炒的,她通过筛的方式将青稞粒和沙子分离。
▲《冈仁波齐-纳木那尼-玛旁雍错-拉昂错》高健生摄影作品
高健生:这张照片拍摄于2014年10月19日上午11点左右。当时我们从拉萨穿越西藏,到达阿里地区的首府狮泉河镇后,又坐飞机返回拉萨。在回程的路上,我们再次经过冈仁波齐,这次是从山的北边路过,我从机窗里拍下了这张照片。尽管我做了多年的图片编辑,但之前从未见过冈仁波齐峰的背面,摄影爱好者们通常都是从它的正面拍摄,因为公路是从南面经过的。
这张照片的价值在于四个经典要素都拍齐了:前景是冈仁波齐,后景是大雪山纳木那尼峰,两座雪山中间是两个湖:左边是玛旁雍错——“神湖”,右边是拉昂错——“鬼湖”。据说这两个湖是相通的,但一个是咸水,一个是淡水;一个是黑水,一个是清水,非常神奇。所以这张照片是一个难得的完整视角,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神山”和“神湖”。
【创作建议】
高健生:现在西藏的铁路通了,飞机也通了,公路也很好走,去西藏的人特别多。我觉得大家可能还是想去看一看它的“神秘”。但如果你想让你的作品和观众形成共识,那就必须让西藏“不神秘”。我们和藏族同胞的人性是相通的,作为中国人,我们的中国文化是相通的,不管是汉族文化还是藏族文化,都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此我们的心能够沟通。
在拍摄过程中,我建议不要用猎奇的眼光,不要“居高临下”,但也不要“仰视”。例如,有些人见到神职人员时会“仰视”,其实也不必,宗教是人类构建的理想,理想在前方,而不是在上方。应该“平视”,平等地去拍摄,通过这种拍摄来了解他们,同时也了解自己。
另外,当代摄影技术在技术的加持下,例如通过自动对焦、自动曝光,拍摄一张没有任何技术毛病的图片变得轻而易举。如何通过一张照片拍出自己的想法和思想才是关键。因此,每个摄影爱好者都需要熟练运用“摄影语言”。
什么是摄影语言呢?比如光圈、快门速度、焦距,这些都是摄影的基本要素。光圈的大小决定了景深的深浅,快门速度的快慢决定了时间是否流动,焦距的长短决定了画面的取舍。这些语言就像是文字,我们需要学会遣词造句、能够准确地利用这些语言来表达你所看到的东西,并且传达给观众,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和你一样的感受。
《我的光影西藏》第五届西藏网络影像节系列专访
出品人:王晓辉
总监制:薛立胜
策 划:蔚 力 郑 伟
制 片:郑 伟
采 编:张芃芃
摄 制:王肇鹏 刘 昌
后 期:王肇鹏 郑 伟
视 觉:王瑞娜
推 广:孟 超 王雁青
实习生:张海赫 章雯珂 徐 畅
【责任编辑:李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