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举行“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
会上,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占全球7%的国土上发生了全球33%的大陆地震,约57%的人口、51%的城市和58%的国土位于地震高风险区。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聚焦这个主题,就是要针对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涉灾重点领域、重点场所和重点部位,开展风险隐患集中排查整治,推动安全防范措施落到实处、落到基层。同时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掌握防灾减灾知识,参与防灾减灾实践,壮大群防群治力量,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一段时间以来,流传着“地震发生后,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的说法。如何看待这种说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科普专家邹文卫回答了红星新闻记者的上述提问。
邹文卫介绍,统计数据显示,5级地震的强震动时间约为5-6秒(强震动指人能感觉到的地面震动),6级左右的地震强震动大概持续十几秒,7级地震强震动时间为30秒左右。小于5级地震的有感震动时间更短,在感觉到有小地震的时候,来不及反应或刚反应过来,震动已经过去了。而遇到大地震,尤其是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区,强烈颠簸会使人站立不稳,甚至跌倒,更无法平稳奔跑。
邹文卫表示,应对地震最好的办法是“先躲避、后疏散”,也就是“伏地、遮挡、手抓牢”。虽然地震和地震灾害存在不确定性,但“先躲避、后疏散”始终是基本原则。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张炎良北京报道
编辑张寻 责编 冯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