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整体提升。

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牢牢锚定主城区“走在前、挑大梁”的职责定位,立足自身优势特色产业,全力推动产业提质升级,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连续4年蝉联“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争创国家级和省级试点、示范、荣誉等40余项,推动老城区持续焕发新活力。

近日,《民生周刊》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环翠区委书记张刚。


鸟瞰烟台市环翠区

民生周刊:请结合实际工作,谈谈环翠区作为中心城区,是怎样做强工业“主引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层次迭代升级的?

张刚:作为威海市中心城区,环翠区始终锚定“走在前、挑大梁”使命任务,把拼经济、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持续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拉动投资,努力跑出加速度、塑造新动能、赢得主动权,产业结构和发展质量优势明显。立足环翠区优势和基础,今年我们将加力提振实体经济,激发产业新活力,推动产业层次迭代升级。

一方面,持续锻造先进制造业主引擎。中心城区的区位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发展科技含量高、生产效益好、未来前景优的先进制造业作为“立区之本”。因此,我们坚持向科技要增量、向专精特新要竞争力,大力实施“强基固本、强筋壮骨”行动。狠抓产业集群壮大。充分发挥海鑫、广泰、威高骨科等链主型企业的引领作用,持续壮大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链条“集聚效应”;重点实施好新能源电池铝箔、宏信智能版基等高端项目,推动铝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产值突破30亿元,打响威海“铝谷”产业名片。狠抓专精特新培育。重点推进名流先进环保节能设备、海王智能装备制造等33个骨干膨胀项目,年内力争再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企业7家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以上,推动高新技术产值占比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另一方面,大力构建中心城区活力圈。充分利用好中心城区楼宇资源丰富、商贸活跃度高的区位优势,聚焦高端商贸、现代金融两大现代服务业优势方向,加快推进中国移动威海总部及大数据中心、光大银行威海分行总部建设,推动京东电器、安踏城市展厅等优质项目落地,培育壮大软件信息、科技服务等新兴行业企业,年内再盘活闲置楼宇15万平方米以上,推动全区纳税过千万元楼宇突破50座。同时,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用好用足“两新”政策,依托栖霞街、威·至海港湾等优质载体,大力引进培育潮玩经济、网红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力争引进区域首店、行业首牌30家以上,加快落地更多体验感“爆棚”的消费新场景,全力争创中国楼宇经济典型城区。

民生周刊:今年,以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推动各地加快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环翠区怎样抢抓发展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张刚: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环翠区将把全国两会上作出的规划部署、分享的成功经验、达成的思想共识作为指引实践的风向标,进一步突出创新战略地位和主导作用,向新而行,提质增效,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数据链深度融通,逐步构建起“大科创”环翠格局。

一是加快新质生产力引进培育。依托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联东U谷、铝精深加工产业园等高端园区载体,瞄准深海深空、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持续发力。狠抓高端项目引进,“点对点”精准招商对接,推动天瑞智能制造创新科技产业基地等项目落地,年内引进外资过千万美元、内资过亿元的新质生产力项目12个以上,投资超过30亿元的大项目两个以上。狠抓高端人才引进,持续抓好“英才汇翠”计划,建好用好引才工作站、离岸创新基地等引才阵地,引进培育国家级和省级高层次人才10名以上、外国专家和留学生100名以上。

二是加快创新主体孵化壮大。以“支持科技研发—畅通科技转化—培育科技企业—做强科技产业”为路径,稳步推进科技型企业梯次发展,促进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科技金融精准“输血”,力争年内创建省级技术创新项目30项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稳定在650家以上,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占比实现“双提升”。

三是加快海洋科创硅谷建设。海洋资源是威海市环翠区的独特优势,向海图强是我们的战略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环翠区依托全国第一个省部共建的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规划打造了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为经略海洋、加快蓝色产业转型升级搭建了重要载体。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优势,持续深耕海洋电子信息和海洋智能装备产业链条,积极对接哈工程、中国海洋大学等涉海高校院所、专精特新企业,聚集人才、技术、资本要素,促进更多深海装备领域科技成果本地产业化,加快推动海洋产业由原来的海洋食品加工向高端海工装备制造升级跨越。

民生周刊:去年,环翠区重点工业项目“二期现象”频现。是什么原因促成企业坚定地再度选投环翠区?聚焦新一轮发展,环翠区在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发展信心上有哪些新打算?

张刚:去年以来,“二期现象”(指企业在初次投资后追加建设二期项目)频现环翠区,传递出企业对我们产业发展和营商环境的信心,彰显着政企“双向奔赴”,释放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势能”。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定心丸,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为更好地推动企业由环翠的“头回客”变成“回头客”,继续追投二期乃至三期、四期项目,今年,环翠区将把“企业所需”和“地方所能”进一步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全区营商环境水平,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一是始终坚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全面优化新政务服务大厅窗口设置,创新推行“我陪群众走流程”“政务服务体验员”制度,加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高效办成一类事”,着力破解制约项目落地、企业发展的条条框框,让一切要素活力竞相迸发,以模式创新解锁更多典型服务场景,努力把环翠区建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投资目的地。

二是始终坚持“无事不扰、有呼必应”。我们坚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牢固树立“推动企业发展的事就是我们自己分内的事”的服务理念,健全“线上线下融合、企业有呼必应、全流程闭环运转”诉求响应体系,扎实开展“千人助万企”活动,企业只要有需要,打个招呼,我们都会第一时间靠上解决,实现诉求直连、服务直达,全面营造兴商、安商、亲商的浓厚氛围,打造近悦远来的营商沃土。

三是始终坚持“雪中送炭、雨中打伞”。环翠区将瞄准具体问题发力,特别是在服务重大项目落地、服务企业发展上,进一步强化“有解”思维,主动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贴心服务。同时,把为企业解决问题作为常态工作,坚持本土企业与外来企业一视同仁,不遗余力扶持企业觅商机、上项目、扩产能,全力保障每位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关注民生周刊视频号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9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 | 《做强工业主引擎,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势能——访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委书记张刚》

记者 | 贾伟

编辑 | 姜玉函

责编 | 李雪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