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世界:重生》

前不久,侏罗纪世界系列电影宣布重启,最新项目《侏罗纪世界:重生》将于今年暑期发行。

侏罗纪主题一直具有非凡吸引力,恐龙代表着一种来自远古的野性力量,同时激起人类心中的恐惧和好奇——人类,未必是最强大的地球霸主;现在的地球,远远未展现它全部的面貌。

但是,在侏罗纪世界/公园系列电影中,恐龙总是被奇观化,它是好莱坞商业电影公式中添加刺激的元素,往往以奇幻怪兽而非自然生物的消费符号形态出现。

那么,恐龙究竟是什么样的?

古生物学家迪恩·洛麦克斯博士在《地球前任霸主的2.3亿年:关于恐龙的十件事》中,以精干的篇幅,通过十个妙趣横生又有代表性的问题,结合新近研究成果,呈现恐龙的真实面貌:它们生存的时代及环境、分类标准(比如看头骨和胯骨)、如何了解恐龙的体态、颜色、饮食、运动、繁育等。也总体性匡正一些误解——为什么有些种类的恐龙不可能同框,为什么翼龙不是恐龙而鸟类却是恐龙……

这本科普小书既为关心恐龙新近知识的成年人提供了儿童绘本之外的选择,也为孩子们选配了三十余种恐龙的兼顾美感和科学性的复原图。小朋友和大朋友,都能通过这本书了解恐龙,爱上恐龙。

“迅猛龙”只有火鸡大

马上说出五种恐龙的名字,快!伶盗龙(流行文化中译为“迅猛龙”)会立刻闪进脑海,不单因为它就是本章的标题,还因为它本来就是最知名的恐龙之一,出现在几乎所有恐龙书籍中,还是银幕上的明星。

我在对公众做科普时很喜欢问大家最喜欢哪类恐龙,或是要他们说出五种恐龙的名字。这不是为了使他们难堪(虽然有时候是有这个想法,因为我很喜欢看他们说出“翼手龙”或“鱼龙”的样子),而是我真的对哪些恐龙印入了人们的头脑很感兴趣。

我至今还没遇见过有人将伶盗龙排除在自己的五种之外。当 你告诉别人,伶盗龙其实只有火鸡那么大,只是长了一根长尾巴,许多人会对你投来疑惑的目光。 看得出来,他们是在质疑你的古生物学资历:“这人真是古生物学家吗?他接着就要对我说‘迅猛龙’还长了羽毛吧……”

问题在于对伶盗龙大家存在误解,至少在流行文化中,它给描绘成了有一个成年人类那么高,虽然科学已明确指出并非如此。伶盗龙身形魁伟的观念可以追溯到《侏罗纪公园》,但其实 银幕上的那些“伶盗龙”根本不是伶盗龙。它们的原型实际上是伶盗龙的一位近亲,叫“恐爪龙”。


恐爪龙,Fred Wierum, CC BY-SA 4.0

恐爪龙,还是“迅猛龙”?

当迈克尔·克莱顿在物色潜在的恐龙明星写进他的小说《侏罗纪公园》(1990年)时,正巧有位古生物学家在一本通俗恐龙书中提出,恐爪龙和伶盗龙非常相似,应该一并归入“伶盗龙”的名目之下。但 这无视了两种恐龙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发现于相隔绝的大陆且在解剖上有诸多差异的事实 。自然,当时的古生物学家没有同意更名的建议。

克莱顿显然是受了那本通俗读物的启发,甚至还在他的小说中感谢了那位作者,他的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种步伐迅捷、长着镰形利爪、身形接近人类而非火鸡的阴狠“伶盗龙”形象。

为更好地理解这些恐龙是如何生活并狩猎的,克莱顿又当面请教了富于影响的美国古生物学家约翰·奥斯特罗姆教授,这位教授正是恐爪龙属的发现者,克莱顿也在小说中感谢了他。说来有趣,后来斯皮尔伯格拍摄电影时,他的团队还研读了奥斯特罗姆那几篇描述恐爪龙的论文。

最后,胜出的仍是“伶盗龙”这个名字,它被写进小说,后来又出现在1993年改编的电影之中。 有人说,克莱顿就是觉得“伶盗龙/迅猛龙”(Velociraptor)这名字比“恐爪龙”(Deinonychus)来得带劲、抓人,也更有威胁性,因此才选了它。

好玩的是,影片开头的一幕,是一队古生物学家在美国蒙大拿州发掘伶盗龙的骨架,但其实这种恐龙的化石只在亚洲发现过。恐爪龙倒是已知只在美国出土,且首次发现正是在蒙大拿州。


《侏罗纪公园》

“迅猛龙”并没有“小手手”或大块头

伶盗龙到底走到了聚光灯下,我这个古生物学家自感有义务指出, 它的灵巧水准还不足以开门,遑论转动门把手了。

和电影里不同,它没有那双恶名昭彰、掌心朝地的“小手手”。或者应该说, 它的双掌是彼此相对的(想想你自己拍手的样子),配上三根弯钩利爪,倒非常适合劈开猎物。

伶盗龙的体形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对许多人来说,“恐龙”二字往往是巨大骇人的同义词。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大众的想象里,我猜一只块头超大的伶盗龙是合理的。 关于恐龙的一个最大也是最普遍的误解,就是它们都很庞大。


橙色 侏罗纪公园迅猛龙

绿色 真实蒙古伶盗龙

Di, CC SA 4.0

向任何古生物学家请教恐龙的体形, 他们肯定会立即说出最大的那一类,即蜥脚类恐龙。 这一类你也熟悉,它们是以植物为食的巨兽,长着极长的脖颈和尾巴,包含雷龙属和腕龙属这样的龙界明星。

虽然殊难想象,但据可靠估算, 有些蜥脚类恐龙体长可达30米,体重约70吨——相当于12头完全成年的非洲象的平均体重之和 。蜥脚类是真正的远古巨兽,其中包 括了地球上从古至今最大的陆地动物。和它们相比,今天最大的陆地动物不过是大象(体重最大)和长颈鹿(身高最高)而已。

至于大型食肉动物,暴龙属仍名列前茅,它们体长有十二三米,体重达8吨,不过 目前肉食动物的体长冠军仍属于长着背帆的棘龙属,比暴龙还长两米。 相较之下,想到今天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居然是北极熊,就令人不禁失笑。对,北极熊。想想暴龙和北极熊的体形差距吧,后者一般体重仅半吨,身长才2.5米左右。

诚然,上面提到的都是巨兽。但实际上,恐龙的尺寸有很大差别, 许多恐龙身形渺小,才一只松鼠那么大 。古生物学家从19世纪50年代起就知道这一点,当时刚刚发现了大小和鸡相当的食肉动物美颌龙,它在后来几十年中一直被当作世界上最小的恐龙(你可以去翻翻较老的那些恐龙书);而如今,“世界上已灭绝的最小恐龙”这一称号已经有了许多竞争者。和美颌龙一样,这些袖珍恐龙几乎都是小型食肉的兽脚类,但这类恐龙也包括像暴龙属和斑龙属这样的巨型捕食者。


美颌龙,Nobu Tamura, CC BY-SA 3.0

长羽毛的“中华鸟龙”

鉴于这些恐龙许多身长相似,往往在三五十厘米, 古生物学家很难断定该把这顶最小凶兽的桂冠给谁,不过来自中国的耀龙最为接近 。这种2008年得名的侏罗纪袖珍恐龙体重仅约160克,身长25至30厘米(包括尾羽),大小仅和一只鸽子相当。


耀龙,Nobu Tamura CC-BY SA 3.0

过去30多年里,亚洲已经成了古生物学发现的中心。许多新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恐龙的理解,特别是关于它们样貌的那些。 而真正宣告中国登上古生物学世界舞台的重大事件,或许是1996年发现的全世界第一只带羽毛的恐龙。 如果你有一点年纪,你或许记得在新闻里听过这一发现。我当时只有6岁,所以多半还在忙着摆弄我那些没有羽毛的恐龙玩具。

它就是“中华龙鸟”,和美颌龙有亲缘关系。 中华龙鸟的化石出自白垩纪,保存状况极佳,包含了原始羽毛(或叫“恐龙绒毛”)和软组织。它后来还成为第一只被科学方法还原了真实色彩的恐龙。 对闭锁在羽毛内的微小色素(称为“黑素体”)的多项研究显示,它的毛色是橙红加白色,尾巴上是一圈圈条纹,脸上有浣熊似的“盗贼面具”。色彩还原还显示它的颜色上部较深,下部较浅,体现了一种称为“反影伪装”的策略。


中华龙鸟,Smithwick et al., CC BY-SA 4.0

不断发现,不断革新

我们继续谈有羽毛的恐龙。你只要翻翻旧的恐龙书,或者在互联网上搜索我们那位老友伶盗龙的图片,一定会找到无数复原图,图中的恐龙长着蜥蜴般的鳞片,没有一点长羽毛的迹象。而我们现在知道伶盗龙是有羽毛的,这多亏了在蒙古国找到的化石。

到2007年又发表了一项漂亮的研究, 它根据前臂上均匀分布的一列凸起的“羽根节”,直接证明了伶盗龙是有羽毛的 。羽根节见于许多现存的鸟类身上,是大片翼羽的骨连接点。这清晰地指出了伶盗龙也有翅膀,不过就其体形和相对短小的前臂来看,它飞肯定是飞不起来的。 它的翅膀很可能是用作展示,或许还能控制体温,以及/或者帮它在奔跑时协调身体 。总之,下次再看到伶盗龙的复原图缺少羽毛,你不妨直接想象是有人拔了它的羽毛准备塞进烤箱。

像这样的革命性发现不仅出现于亚洲。 2017年,忽然有消息说找到了一只保存极好的装甲恐龙(属于甲龙类),叫“北方盾龙” 。遗骨是在加拿大的一座矿井中发现的,这头惊人的恐龙得到了三维立体的保存,看样子就好像睡过去了,或者化成了“木乃伊”。证据显示,它的化石皮肤中封锁了些许微小的色素,它的铠甲上还覆盖着角蛋白构成的角鞘(角蛋白就是构成我们指甲和头发的那种材料)。保存下来的色素显示,这头恐龙是红褐色的,并且和中华龙鸟一样,也呈现出反影伪装。


北方盾龙,Nobu Tamura, CC BY-SA 4.0

几乎每过一年,古生物学都会得出一项重大发现,在某种程度上革新我们对于恐龙的想象。 比如,现在长羽毛的恐龙已经发现了数以百计,而就在短短30年前还一只都没有。恐龙的色彩成为一个真正的研究领域,这本身就很令人兴奋! 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未来20年里还会出现什么古怪而奇妙的突破,它们势必会一次次改写恐龙的面貌。

百页篇幅口袋书,便利的奠基性总览

总览恐龙的身体发肤、食色生灭

全年龄友好,刷新你和娃的恐龙知识库,抚慰两代人的童年

中文版增配彩图别册,好读也好“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