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坚定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统揽成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谋划推出一系列体现四川底色、彰显成都特色的重大改革举措,为我们因地制宜抓实抓牢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任务指明了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
近年来,成都勇当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探索形成一系列典型改革案例和经验做法。成都发展改革推出“落实全会精神 成都在行动”专栏,滚动刊发各区(市)县改革探索形成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本期推出“新都区‘四维’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期聚焦:新都区
一起来看
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命题,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抓手。新都区立足“产业公地”理念,以改革破题、以创新开路,通过“链主引领、平台赋能、要素协同、创新驱动”四维联动,打破传统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深度重构,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产业赋能
链主引领锻造集群化发展引擎
以“链主企业”为改革突破口,创新“强链、补链、拓链”机制,破除产业碎片化、低端化桎梏,构建“大集群、全链条、高韧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的跨越。
做强航空轨交产业集群,夯实产业根基。推行“链主举旗定标”制度,在航空、轨交领域建立“国企建厂—链主运营—定向采购”改革模式,集聚配套企业80余家,航空大部件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实施轨道交通“研造修一体化”改革,以中车成都为核心,下放产业链权限,实现75%本地配套率,年产能突破600辆整车,获高铁检修资质,形成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
改革新兴产业培育路径,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以厚普氢能为链主,建设百亿级氢能装备产业园,建立“制储运加用”一体化发展模式,推动势加透博空压机打破国外垄断,轻绿科技“氢马儿”商业化运营,产能提升4倍。以微网优联为链主,开放工业双5G应用场景,集聚16家核心企业,加快打造网通产业集群。
构建“主链拓辅链”生态,推动跨界融合。坚持起于航空、不止于航空,推动航空技术迭代外溢、跨界融合,联合上海交大、拓璞数控等共建国产化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突破五轴机床、自动钻铆等“卡脖子”技术,建成全国最大的飞机蒙皮镜像铣装备群和智能辊压数字化示范工厂,形成五轴机床、自动钻铆等重大科技成果,助力国产化高端装备产能可控、产品可控、工艺可控。
园区赋能
专业运营打造高能级发展载体
以现代化、专业化、特色化为导向,扎实推进“立园满园”行动,创新园区管理机制,优化空间布局,提质园区基础设施和公服配套,构建“生产高效、服务精准、生态协同”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效能。建立“管委会+国企”管理运营模式,实行区新科局与园区管委会合署办公,科技部门“抵近服务”链接供需,推动园区高效运营和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构建专业培育机制,支持链主企业“举旗帜、当考官”,派出技术团队对入园链属企业开展“传帮带”,一对一专业辅导,输出先进技术、标准和平台,构建全过程产品质量控制流程,全力将链属企业培育成一级供应商,链属企业工艺水平实现从工序加工到零部件交付、再到部件整体制造的跨越提升,加快向上市通道迈进、“专精特新”拓展、单项冠军升级,目前园区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92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7家。
优化空间供给,破解土地瓶颈。着眼破解传统工业用地供给模式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弹性调整困难等问题,区属国企统一建设超百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全部自持、集中供给,推动“供土地”向“供厂房”转变,使得企业投产周期压缩至1年以内,土地利用效率提升近5倍。用足用活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建设全市首个M0科创中心,全方位满足企业生产、研发和办公需求,推动产业立体多维发展。
强化精准招引,激活存量资源。打好有根企业增投攻坚战,推动科伦药业总部基地全面投产,中曼石油部分省外产业板块迁至新都,旭光电子特高压灭弧室及西南总部项目落地;打好存量资源激活攻坚战,“一楼一专班一方案一考核”推进航空产业园企业满园、投产达产,引进成立航空、中嶒能源等项目62个、总投资240亿元。
要素赋能
精准配置激活全链条资源活力
聚焦人才、资本、土地等核心要素,创新配置机制,构建“靶向供给、高效流转、闭环服务”的要素保障体系。
靶向牵引打造人才资源平台。着力构建“高级技工培养—生产技能实训—生产工艺研发”人才协同体系,加快建设万人级航空产教园区,“订单式”为园区企业培养输送航空高技能人才;支持航空企业“带指标、带政策”引才,在全省率先实施“赋权积分+动态进阶”人才评价改革,目前共认定指标到企人才6000余名,引育“大国工匠培育对象”1名、四川工匠8名、成都工匠195名。
国企撬动打造投融资平台。坚持创新创业创投联动,探索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区属国企联合省属、市属国有企业等,组建多支航空产业基金、撬动资本超200亿元,累计投资优质项目50余个,牵引落地重大项目16个,帮助企业走出“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效率低”困局。
构建高能级平台共享机制。秉持产业公地理念,采取“链主提需求、政府做规划、国企硬投入”模式,投资20亿元建成航空制造热表处理、检验检测、产品交付、智能物料“四中心”,实现核心技术工艺集约共享,产业链协作水平和企业生产效能提高50%以上。
创新赋能
协同攻坚突破关键技术壁垒
以开放协同为导向,搭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构建开放合作生态。紧扣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型号研制,携手中国航发涡轮院共建航空发动机科创中心,将部分急需攻关、可开放外协的技术难题对外“发题”,整合研究机构、高校、行业合作伙伴等外部多元创新资源,加快在核心技术攻关上率先突破,并协同航空企业就地就近转化。目前该中心集聚包括3个院士团队在内的高能级科研团队59家、高层次人才100余人,50余项关键技术纳入重点型号运用,15项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带动提升了新都航空企业自主研发的整体水平。
推动“线下+云上”协同创新。坚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大范围跨界协同”,依托航空发动机科创中心打造“涡创”云平台,入驻团队超130家、集聚专业人才293人,推动区内创新团队和市场主体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开展科创资源链接。
优化平台供给方式。围绕航空制造对高端精密数控机床、智能制造工艺、国产自主可控等需求,与市科技局、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杨军三方发起设立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作为全省唯一试点,登记设立为事业单位,着力破解创新平台市场化程度不高、产学研黏性不强等问题,助力区内企业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方面精进突破。
新都区通过“四维赋能”改革,构建起“链主引领、平台共享、要素协同、创新驱动”的产业公地生态,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国企搭台、链主牵引、生态共赢”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来源 | 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