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发现上海不少国际学校开设了日高部,真的非常火爆!
随着全球消费降级,出国留学越来越多元化,更多家长开始看投资回报、考虑性价比!我们从网上可以看到,截止今年4月前的数据,2024届日本毕业生,就业率竟然冲上98.1%!?
而日本留学,一直都有“留学性价比天花板”之称,经常有家长来私信小助手,日本留学就读怎么样?学什么专业好?什么学校容易找工作?
■ 在札幌办的饺子大会,有40多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参加
图源NHK
还有数据显示:53.4%企业出现了正式员工缺人手的问题,与往年1月相比,这一比例已超过2024年1月创下的52.6%的最高纪录,呈现出连续四年增长的态势。
但事实上,还是有很多日本留子说,被留下就业的机会并没有那么大,因为这些就业数据都是日本公民的统计数字!留学生拿到offer并从留学签证转工作签证的比例目前是40%,历史上在30-50%之间!
那么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今天,就来全面客观来看下吧↓
我们特别找到了一位刚在日本留学毕业的博主——绿色心情,和我们一起分享下她的日本留学故事和就业故事!从留学成本、生活、就业,全方面给大家聊聊她的看法,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示!
姐叫绿色心情
小红书@日本留学博主
双非本科日语专业出身,北海道大学教育学硕士。25届回国秋招拿下9个offer,即将入职国内科技行业,从事对日业务方向。
为什么最终选择回国,而不是留在日本?
“日本留学之后,你打算留在那边工作吗?”
这大概是我从读研第一年开始就被问到的最多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没有那么简单。对我们这一届留学生来说,“留在日本”还是“回国发展”,身边几乎是一半一半的选择。大家衡量的标准各不相同:
- 有人看重稳定和生活节奏;
- 有人看重成长空间和挑战性;
- 还有人只是单纯地跟着机会走。
我也考虑过留在日本,甚至可以说——如果你想留,日本可能是最容易留下来的发达国家之一。
无论是高度人才签证,还是企业就职签证,日本的制度相对宽松,只要你肯干、规规矩矩生活,不太会被赶走。
而且相比国内的“万马千军抢岗位”,日本的就业压力整体要小很多。
大家毕业后拿的工资普遍差不多,刚毕业大概到手一万出头人民币,虽然不高,但生活压力不会很大。
可是,我身上刚好集齐了日本职场的“debuff三件套”:外国人 + 女性 + 文科生。哪怕你在日本念了名校,也照样被安排干杂活;哪怕你学历再漂亮,也很难被真正提拔。
我身边很多留在日本的朋友也是这样:明明是名校毕业、努力工作,但岗位上升通道极其有限。
他们常常反馈:
“工作日常就是干重复任务,升职遥遥无期。”
这不完全是能力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
在日本--
- 女性在职场中的定位依然偏传统;
- 外国人很难真正进入核心层;
- 而文科类岗位相对技术含量低,取代率高。
这三个标签叠在一起,你就像永远只能待在外围观察的人。
那为什么我最后决定回国呢?
当然也知道,国内就业“卷”是客观存在的。我回国前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划,从目标行业到投递节奏,每一步都提前演练。而且日本的留学经历,的确在简历上给了我巨大的加分。
我本科是双非,如果没有这段留学经历,我可能连这些公司的边都摸不着。
但凭借这个经历,我在2025年回国秋招中顺利拿到了9个offer,绝大多数都与我“日本留学 + 日语能力”强相关。
所以我想说的是——回国也可以“打怪升级”,关键是你得选对赛道,然后狠练装备。
■在北海道大学做TA的工资
为什么我甘愿回国再卷一轮?
最直接的理由是:我想要更大的挑战。
我不是一个喜欢安稳、一眼望到头生活的人。
相比于日本那种“稳定、缓慢、但低天花板”的职业路径,国内虽然起伏大,但机会的密度、成长的速度,对我来说更有吸引力。
现在我从事对日相关的国际业务工作,和我过往的背景、语言能力、高度契合,我也挺满意目前的发展节奏。
所以,留在日本也好,回国也好,都没有标准答案。
你想要什么、你能承受什么、你不甘心什么,才是你该考虑的问题。
■ 在北海道华人文化交流活动当主持
为什么选择来日本留学?
我是2022年本科毕业后来到日本读研的。其实这个决定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从我读大一选了日语专业开始,就已经在脑子里种下的念头。
坦白说,我的本科院校只是双非本一,再加上是“小语种”专业,如果直接就业,行业认可度并不高。所以从一开始我就很清楚:无论如何,研究生这一步是非走不可的。
那时候也短暂考虑过国内读研。但国内很多项目性价比太低,尤其是跨专业报考、调剂难度、读研成本和回报之间的落差让我很犹豫。
日本成了性价比最高、同时也最适合我的选择。
与欧美申请制研究生不同,日本的研究生体系采用的是“考学制”:语言成绩只是入门门槛,你还需要提交研究计划书,并通过教授面试。申请流程长、难度高。
我当时的雅思成绩其实已经够资格申请欧美很多国家了,但最后还是决定来日本,核心原因有三个:
01
花费相对可控。
我就读的北海道大学是一所国公立大学,一年学费大约12万元人民币。整个硕士阶段我读了两年半,总花费不超过50万。相比欧美国家动辄几百万的留学支出,日本无疑实惠很多。
02
语言能力适配。
我的语言天赋还可以,日语没有障碍。而日本的生活与学习是极度依赖语言的。如果你不会日语,只会英语,即使报的是SGU(全英文授课)项目,也很难真正“融入”这个社会。
03
对文化的兴趣与适应。
我对日本的文化与节奏接受度较高,不排斥这个相对保守、规则感强的社会。而且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来之前就已经有心理准备。所以,总结来说,我不是因为热爱“日本”这个国家才来的,而是因为它在那个时间节点,是我最理性的选择。既是现实妥协,也是一种逆流突围的方式。
■ 被日本朋友一直推荐的札幌烤肉店
日本留学的真实体验
真正来到日本留学以后,我的感受其实挺复杂的——可以说,是典型的“有好也有坏”。但咱们先从好的方面讲起。
优点1
离家近、文化相通,适应期几乎为零
首先最直观的一个优点是:地理距离近,文化落差小。
不像欧美那种文化冲击会一下子把人拍晕,在日本生活从一开始就比较顺。
你可以听懂广播、看懂招牌,日常打招呼也能靠“こんにちは”搞定,再加上吃的、穿的都不太违和,这种文化上的亲近感对我这种初留学的人来说,真的很友好。
更现实的是:每年基本能回国三四次。机票不贵,航程不远,跟父母保持见面的频率,也让我心理上安稳了不少。
优点2
花费不高 + 奖学金机制完善,留学负担不重
说到花钱,日本的性价比真的高得让人惊讶。
我是在北海道大学读书,如果你申请的是国公立大学,本身学费就不高,还能享受学费减免。我本人是几乎全免学费,所以两年半读研下来,家里给我的生活支持基本就集中在房租和日常开支。
我每个月的生活费控制在5000人民币以内,包含房租、吃穿用度,甚至偶尔旅游。但要说明的是,日本不同地方的花销也不一样,北海道本身租房会比东京低不少,如果你留学在东京,光房租可能就已经吃掉这笔预算了。
优点3
留在日本工作,比欧美更有可能
日本是少数“你读完可以留下”的发达国家。
和英美那些一毕业就必须走人的签证制度不同,日本因为面临劳动力短缺,近年来对外国留学生非常欢迎。你只要在日本大学正常毕业,留在本地工作的机会是非常现实的。
优点4
食物 & 娱乐:还不错,甚至比我预期的好
虽然日本的餐饮没中国那么丰富,但要我说,吊打韩国、英国、美国还是没问题的。你要是爱吃米饭、拉面、海鲜,或者偏清淡口味,那就更适合这边。
再说娱乐产业,日本的动漫、偶像、live、周边活动……要是你有一点“二次元属性”,那简直是精神乌托邦,能获得情绪价值的渠道比你想象得多。像我在日本就看了很多场以前很难抢到票的live。
■札幌出名的露天雪景温泉
缺点1
环境压抑、人际封闭、情绪孤岛
我在国内是个挺外向的人,可来了日本之后,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不是我不想说话,而是身边这个环境太容易把人“关”起来。
日本人很礼貌,也很“やさしい”,但那种温柔往往是带着疏离感的。他们说话谨慎,不轻易交心,更不会主动邀请你融入他们的圈子。
你不主动打招呼,可能整个留学期间你都只能跟中国人玩。
而且,这种孤独是很难用“努力”去弥补的。对心理状态比较脆弱、或有情绪波动的留学生,我真心不建议来日本。
缺点2
教授要求高,读研不是“水”就能混的
再说教学本身。
我知道很多人以为“日本读研是不是比欧美水一点?”
但我要说的是,至少在我所接触的专业和教授那里,这里对学术的严肃度绝对不低。
研究计划书要细写、论文不能抄,教授布置的阅读任务也不少。
虽然整体学术氛围不像欧美那么开放自由,但要求是真实存在的,想混日子基本没戏。
总结一下--
- 日本留学的优点是现实、可控的:便宜、省事、能留下;
- 但缺点是长期性的心理消耗,隐形的文化孤岛感,是那种你说不出口、却每天都能感受到的“慢性消耗”。
我眼中的日本社会
聊完学习和生活,再来说说我对日本社会的一些观察。
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日本是一个看似温和、实则结构性压抑很强的社会。
重男轻女,是你在日常生活里能“闻”到的氛围
我最初对日本性别氛围的冲击来自一些特别小的生活场景——比如女生一个人去吃吉野家、吃二郎系拉面店,在中国完全正常的行为,但在日本,会被看作“不够体面”。有种感觉是,快餐、简食、效率,在这里被性别化成了“男性领域”。
而在更大的层面上,这种倾向会影响到你在职场中获得资源和机会的可能性。
你会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某些岗位、某些评价、某些态度,是偏向于给男生的。
如果你是女性,想往上走,就必须比别人更懂事、更安静、更不出错——甚至更会“装”,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经常有人吐槽日本妹子穿搭喜欢“好嫁风”或者她们总喜欢说卡哇伊的原因之一。
合群文化:你不是不被接纳,只是永远被围在圈外
在日本,个人主义并不是主流。这个社会有一种强烈的“求同意识”:大家要一样,不突兀、不特立独行。
如果你太优秀、太有想法、太不合群,那除非你优秀到无可替代,否则很容易被人默默地边缘掉。
你会发现,日本人不会正面排挤你,但他们会礼貌地忽略你。
那种感觉像是,你永远被温柔地推在玻璃门外——看得到,却进不去。
你越是在意“融入”,越会觉得疲惫。
形式主义和效率的代价:每一步都规矩得令人窒息
日本的社会秩序感和精细管理确实令人佩服,但背后有一种令人发疯的繁琐和低效。
办个手续要填三张表格、盖四个章,找房子要交一堆看不懂的文件。
最夸张的是,有新闻说一位老人开车掉进塌陷的路面,结果因为走流程、报审批,硬是拖了三个月才把人拉出来,等挖出来的时候,早就凉透了。
这不是个案。
在日本你会看到规则大于人情、程序压倒人命的现实,而且大家对这种非人性的流程,习以为常、甚至无力质疑。
当然,日本也有它好的地方
不能否认,日本在秩序、礼貌和公共素质方面,是值得尊敬的。你在街上几乎看不到人乱扔烟头,开车的司机会给你让行,电车几乎没有人大声讲电话。
以至于我回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并不太适应这种落差。
■ 在札幌2000rmb的家
留学之后,我真正收获了什么?
回望这几年在日本的留学经历,说实话,最明显的变化是我自己整个人的成长速度,超出了我原本的预期。
在异国他乡独自生活这几年,我真的能清晰地感觉到:
我的视野打开了、我的底气变足了、我开始懂得用更包容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
我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也见证了各自文化背后的习惯、表达方式、价值差异。有段时间,我会定期在自己家里办“食事会”,邀请朋友们来我家吃饭。
中国的、法国的、泰国的、日本的、韩国的……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围坐一桌,聊食物、聊文化、聊彼此的生活方式。
这种“围炉而坐”的感觉,是我以前在国内从未体验过的。它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也让我发现,文化差异不是阻隔,而是一面面镜子,照见我们彼此的成长维度。
而且很现实的一点是,这段留学经历也真的帮我找到了更好的工作。
不管是语言技能的积累,还是文化沟通力的提升,亦或是简历上多出的一行“海外学习经历”,它都成了我进入理想行业的敲门砖。
在经济成本相对可控的前提下,日本留学给我的,不只是“省钱”与“学历”,更多的是一段我后来想起来都觉得值的成长旅程。
所以,如果你现在也在考虑留学,尤其是考虑来日本,我不能保证它一定适合你。
但我可以说——它真的可能成为你人生中一段被反复回味的故事。
谢谢你看到这里。希望我的分享能帮你打开一些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