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出差的路上。

乌镇,成都,杭州。然后,短暂停留上海,又去到乌镇。接着,是常州,深圳,北京。

而类似这样的行程,已经持续了将近20年的时间。2006年,我从微软的技术部门转到市场销售部门之后,就开始了大面积、高密度的出差。平均下来,每年都有上百天。后来,2013年,我选择创业,成为一名战略咨询顾问之后,这样的出差习惯和强度,也保留了下来。

有人会问,今天的信息和通讯,都已经足够发达了,为什么还要到处跑?就像前段时间,在“问道中国”六周年晚宴上,一位组员问到的那样。王兴曾说,2019可能会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四处奔波?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拥有一个自己的“认知熔炉”。而出差,尤其是出差参访企业,是我的认知熔炉里,特别重要的一环。

什么是“认知熔炉”?

把铁矿石扔进去,炼出钢铁。把金沙扔进去,炼出金子。提纯、萃取、升华。把看似普通甚至无用的原材料,转化为高价值的产物。这就是熔炉的作用。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认知,能够持续更新迭代,变得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结构化,甚至达到一种“通透”的状态。那么,我们就需要一个这样的系统,来“熔炼”原始的认知“矿石”。而这件事,对面对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可能也尤为重要。

所以今天,我想斗胆和你分享,我的认知熔炉。它分为“输入系统”和“输出系统”两个部分。各5件事。当然,这远远称不上是什么“标准答案”。但是,也许能启发你,形成自己的认知熔炉。

先说,输入系统。

第一件事,快讯。

这个世界,瞬息万变。一个政策的出台,一个技术的突破,甚至是一个看似遥远的国际事件,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对你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得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和尽可能精的准度,来知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些什么”。

怎么才能又快又准?

这就需要你精心筛选自己的信息源。比如,我会看像36氪、虎嗅、第一财经这些比较严肃的商业媒体,也会看澎湃新闻这类更新快、有官方信誉的新闻源。比如,加入一些高质量的行业群,来了解行内人正在讨论的,最新的行业动态、政策解读、市场风向。比如,通过朋友圈,看那些你认为认知水平高、信息来源相对可靠的朋友所分享的内容。再比如,远离劣质信源 ……

快讯的作用,就像是雷达。它让你时刻保持警惕,对环境的变化有基本的感知。

第二件事,读书。

读书,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它不仅仅指阅读纸质书或电子书,还包括了所有系统化的知识输入。

对我来说,一个极其重要的“读书”来源,是得到。每年,我在得到上投入的时间和金钱,都不会少。

为什么?因为,我们不一定能有时间,读完一整本书。但是,我们又需要知道一些书籍的核心思想、主要逻辑和关键洞见。所以,只要有空闲,我就会打开得到,听上几本书的精华。这让我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地获取经过结构化处理的知识。

同时,我也会在得到上学习很多老师的课程。一门打磨精良的线上课程,就是老师对某个领域的知识,进行的系统化的梳理、结构化的呈现。

快讯,是碎片化的。读书,是结构化的。它能帮助你构建起认知体系的“骨架”。只有把这些骨架建立起来,你吸收的碎片化信息,才能找到附着点,才能被有效地组织和理解,而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砌在脑子里。

第三件事,参访。

如果有机会,为什么一定要去现场看一看?

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你在办公室看报告,听汇报,打电话,和你亲自到生产线走一圈,跟一线员工聊几句,感受到的东西,是有天壤之别的。在现场,你能看到很多“非正式”的信息。墙上的标语,员工的眼神,办公室的氛围,甚至厕所干不干净。这些细节里,藏着很多关于一家公司文化、管理、效率的密码。

我常说,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出差,不再去一线参访了,那我的咨询生涯,基本上也就结束了。

书本会告诉你,“是什么”和“为什么”。而参访会告诉你,“它是如何发生的”,会激发你思考,“它为什么能这样发生”。

参访,就像是把你的认知,从实验室搬到田野里,让它接触最真实的土壤,获得最鲜活的养分。

第四件事,导师。

我们每个人的精力、时间和认知范围,都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深刻理解每一个专业领域。

所以,遇上不懂的领域,我就会向这个领域的专家们请教。比如,想了解宏观经济和金融趋势,我会去请教香帅老师。想理解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我会去听徐弃郁老师的分析。健康问题,可以向薄世宁老师学习。2020年,我还建了一个微信群,名字就叫“刘润和他的老师们”。

可是,如果我不认识什么专家,怎么办?

首先,很多各个领域的专家,都已经有了自己的课程。另外,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的朋友圈中,一定有在某些方面比我们强得多的人。向他们学习、请教,总比自己抱着书本硬啃强。

依靠导师,本质上就是借助巨人的智慧,来拓展自己认知的边界和深度。

第五件事,AI。

这是最近几年来,我越来越重要的一个输入来源。

我不仅把它当作一个效率工具、一个助手,我更把它视为我的导师之一。遇到一个复杂的问题,理不清头绪时,我会尝试向AI请教。当然,这需要学会如何有效地提问。这本身就是一门学问。

很多时候,我惊讶地发现,一些我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逻辑节点,AI却能给出非常有启发性,甚至让我恍然大悟的思路。

所以,千万不要低估它。把它当作你的老师,向它请教,与它“对话”。让它成为你知识渊博、反应迅速、永不疲倦的“超级外脑”。

说完了输入系统,再来说输出系统。

第一件事,复盘。

在“问道中国”、“问道全球”的项目里,我们的日程安排,通常是参访完一家企业,我就尽快把观察、思考、感悟,系统地分享出来。

为什么?就像铁匠打铁,要趁热。刚参访完,你的记忆最新鲜,感受最深刻,思维最活跃。这个时候立刻复盘,强迫自己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框架重新组织一遍,甚至尝试把它放入你已有的某个模型中去验证、去补充、去修正。

这个过程,本身就能产生很多新的、意想不到的观点和洞察。

复盘,是认知锻造的第一步。它会强迫你对新输入的信息,进行即时的消化和提纯。

第二件事,日课。

我们有一个商业社群,叫“刘润·进化岛”。每天,我都会在岛上写一篇日课,分享当天的一些思考。

这种常态化的输出,是一种对持续思考的倒逼。因为它不要求长篇大论,但要求每天都要“有话说”。这就会逼着我,时刻保持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今天看到了什么现象?听到了什么观点?有什么新的想法?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点,也要尝试把它想清楚,说明白。

坚持日课,就像每天打磨认知这把刀。你不能等它钝了再去磨,而是要让它时刻保持锋利。

日课,是认知锻造的日常练习。它会让思考成为一种本能。

第三件事,文章。

当对某个特定的话题,有了比较多的思考和积累,觉得很有价值,想要更系统、更深入地把它阐述清楚时,可以选择写成一篇文章。

这和写日课不同。它的要求更高。写文章,会逼着你查找更详实的数据和证据,来支撑你的观点。梳理更清晰的逻辑链条,让论证过程严谨、流畅。思考更周全的反面意见,让你的论述更加立体。

可以说,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深刻的思考过程。因为它强迫着你要把模糊的想法变得清晰,把零散的观点串成体系。

写文章,是认知锻造的深度加工。它会把思考推向严谨和深刻。

第四件事,演讲。

无论是公开分享,还是企业内训,或者年度演讲。演讲,尤其是有很多人,甚至是付费听众在场时,压力是巨大的。因为大家期待的,是听到独特的、深刻的、成体系的见解。

逻辑能不能自洽?案例够不够典型?表达能不能清晰?观点有没有价值?能不能给听众带来真正的启发?为了准备一场高质量的演讲,你往往需要调动你所有的认知积累,进行反复的推敲、打磨、优化。

演讲,是认知锻造的公开展示。它会检验思考的穿透力。

第五件事,写书。

当你在某个领域,通过持续的输入和前面四种方式的锻造,积累了足够长的时间。你的很多想法,经历了不断的提出、被挑战、被推翻、再修正、再完善的过程。最终,它们会逐渐沉淀下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自洽、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考虑写一本书了。将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全部思考,进行一次最彻底、最系统、最完整的梳理和呈现。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填充丰富的细节内容,确保内部逻辑的严密和一致。

你甚至可以说,写书,是认知锻造的某种终极形式。因为,他标志着你知识体系的成熟。

好了。总结一下。

我的认知熔炉里,有5件事,构成了输入系统。

快讯,是雷达,感知环境变化。读书,是骨架,构建系统认知。参访,是土壤,接触真实世界。导师,是巨人,提升认知高度。AI,是外脑,加快迭代速度。

还有5件事,构成了输出系统。

用复盘,进行即时的提炼。用日课,进行日常的打磨。用文章,进行深度的加工。用演讲,进行体系化呈现。用写书,进行最终的沉淀。

如果从2013年,从我选择成为战略咨询顾问的那一天算起,这10件事,我已经坚持了12年。

因为我需要为我的“认知熔炉”,持续不断地添加高质量的“原料”,并通过各种方式“锻造”,炼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

而最近几年,我们都像是在惊涛骇浪中航行的小船。未来,可能依然充满未知和挑战。焦虑是难免的。但是,光焦虑没有用。我们需要找到锚点,找到继续前进的力量。

认知熔炉,也许就是一个重要的锚点。它不能保证你永远做出正确的判断。但它能帮助你,更大概率地接近事情的本质,更从容地面对变化和未知。

而这套方法,并不神秘,甚至有些“笨拙”。

那么,你呢?

你的“认知熔炉”,是什么样的呢?你会通过哪些方式,为自己输入认知的“原料”?又会通过哪些方式,来“锻造”这些输入?

在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世界里,真正能够让你站稳脚跟的,不是你今天拥有什么,而是你明天能够学到什么,能够进化成什么。

愿我们都能炼就自己的“认知熔炉”。然后,保持笃定。

这,也许就是我们能给自己和这个时代的,最好的答案。

共勉。

ps:

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来自我在商业社群“刘润·进化岛”上的日课。

每天,我都会在岛上更新“刘润日课”,分享我当天最新鲜热乎的商业收获。

如果,你也对这样的形式感兴趣。欢迎你加入,和我们一起学习。

更多信息,欢迎你点击下方图片进行了解。加入7天内,可以无理由退全款。

我在岛上,等你。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观点/ 刘润主笔/ 二蔓编辑/ 歌平版面/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596原创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