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农轻松种田200亩年入12万元
村级供销社“五统二分”模式破解种粮效益难题
(记者 王希台)5月8日,湘潭县云湖桥镇狮山村的王志勇站在田埂上,望着刚插下不久的禾苗很是欣慰。这位种粮大户,在村级供销合作社“五统二分”模式的护航下,取得了连续7年稳赚12万元的好效益。
成青建与王志勇商量如何让农机发挥更大效能。(记者 李新辉 摄)
2018年,当狮山村供销合作社负责人成青建动员王志勇规模种粮时,这个老手艺人心里直打鼓:“一个人管200亩地,秧苗、农机、销路哪样不是难题?”
这些顾虑很快被供销社的创新机制化解。
狮山村供销合作社根据传统农业“小、散、弱”的痛点,大力推广供销系统粮食生产“十代十好”服务,并结合合作社实际情况,又首创了“五统二分”的管理机制,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
“我们按水利条件科学划分为双季稻区、再生稻区和稻油轮种区,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成青建介绍,合作社创建的“五统”机制——统一流转、农资供应、集中育秧、农机服务和加工销售,让亩均成本直降100元。
更让王志勇吃下定心丸的,是合作社发展的订单农业。在粮库旁,30吨精米生产线正将稻谷加工成“狮山生态米”等大米品牌,年销售大米400吨左右,年销售额达300万元。
“种什么品种、用多少肥料,全按订单要求来。”成青建掏出一叠账本,里面记录了每一位种植大户详细的种田成本及利润。
优化分工,激发主体活力,是成青建摸索出的第二个种田“法宝”。
“分户受益、分人负责”的“二分”机制,即种植户负责种植包干的责任田,合作社负责收购稻谷,增产增收的收入归种植户所得。成青建说,“二分”机制实现了“田间管理自主、收益归户到人”,巧妙激发了老农们的干劲。
在王志勇的账本上,清晰地记录着:2024年早稻、再生稻、一季稻和晚稻收入共计25万多元。除去成本,纯利超过12万元。
“别看我年近花甲,却是一头黑发,以前只打算干到60岁,现在奔着80岁去!”王志勇打趣地说。
当前,这种“村级供销社+社会化服务”的模式,正在激活农村“银发劳动力”潜能。在狮山村,还有谭文兵、肖放明等17位平均年龄50多岁的老农管理着3000余亩稻田,他们人人年纯收入超12万元。
种粮大户之所以干劲十足,这得益于全市供销系统大力推广的“镇村一体、十代十好”服务模式。市供销合作总社负责人表示,湘潭是丘陵地区,田块“碎片化”现象普遍,该模式既保留了小农精耕细作的传统优势,又融入了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目前,该模式已覆盖全市70%耕地,服务规模超120万亩次,发展优质稻订单种植10万亩。